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援藏干部王秀成: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

时间:2021-09-17

8月19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远在河北秦皇岛家里的退休干部王秀成也一早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着这场庆祝盛事。庆祝大会上,援藏干部代表梁楠郁发言时,王秀成的心也跟着激动起来…………

1996年7月,河北首批援藏干部领队、阿里地委副书记赵学敏(中),在河北首批援藏干部、札达县委副书记王秀成(左)和札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于景欣(右)陪同下,到札达县札布让区检查指导乡村公路维修改造工程。

26年前,35岁的王秀成作为河北省第一批援藏干部,来到对口支援的阿里地区,将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投入到建设高原的伟大事业中。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作出对口支援西藏决策部署。1995年年初,河北就选派第一批对口援藏干部工作进行了广泛动员。

“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到了,要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当时,王秀成马上要参加河北省委为期3个月的年轻后备干部培训班,却毅然将已经买好的车票退掉,主动报名援藏。

1995年5月,经过层层严格政审、体检、培训,王秀成踏上对口援藏之路,来到条件最艰苦的西藏阿里地区,担任札达县委副书记。

1997年夏,河北首批援藏干部、札达县委副书记王秀成(左)与县政协主席格桑旺久(右)深入当地寺庙调研指导安全稳定工作。

“当时的阿里,没有一公里柏油路,是全国唯一不通班车的地区。”王秀成回忆,从地区往札达县城走时,大卡车足足走了一个星期,一路上都没有脱过衣服。而初到札达,异常艰苦的条件更是把王秀成“吓了一跳”。

县委、县政府只有一座二层单面办公楼,县领导都挤在一间房里办公。住的是低矮土胚房,为了显干净,县里特地给墙上和屋顶糊满了报纸,不过一有风吹就哗哗直响。县上没有电,每晚靠柴油机发电照明,最多供电2个小时。为每位援藏干部安装的卫星电话,常常信号不好,曾与外界“失联”长达两周以上。遇上邮路中断,十天半个月见不到报纸和信件也是常有的事。

交通不便,高寒缺氧,吃饭更是援藏干部的一大难题。“一开始吃藏族职工食堂不习惯,去县武警中队吃了半年多。再后来,我们几位援藏干部一起搭伙建了小食堂。”王秀成说,这只是初步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想吃到新鲜的肉蛋和蔬菜,在当时简直是一种奢望。

“肉蛋都是去地区出差时买回来或过来下乡的朋友捎来的。”县里既没电更没有冰箱,为了解决食物储存问题,便因地制宜,在院里挖个土坑放上水,把食物放进去“冷”藏起来。王秀成打趣地说,当时干部们吃素食成了一种“时尚”。

“条件艰苦不怕,我们早有心理准备,到那儿不是去享福的,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在去阿里之前,王秀成曾在河北省对口援藏干部培训班上,聆听过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当时倍感激动、备受鼓舞。真正来到阿里这片土地之后,更加理解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老西藏”精神的精神内核,并在具体工作中进行了生动实践。

2021年6月,河北首批援藏干部、札达县委原副书记王秀成(左三)携女儿王楚鑫(左四)到阿里地区狮泉河看望老同事、札达县政协原主席格桑旺久一家并合影留念。

新建县委办公楼、县招待所和文化活动中心,对托林村、古格王国遗址等名胜古迹进行修缮,完善当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札达县中学、县医院和香孜农业生产基地…………三年援藏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8年,札达县财政收入由王秀成援藏初期的9万元,增加到近100万元。札达县先后荣获阿里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第一名、物质文明建设第一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县级目标管理先进县、教育先进县、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这些工作中,不乏为札达县日后积蓄发展后劲的基础性工作。今年6月,王秀成又一次来到了古格王国遗址。由于当年保护修缮得当,这里的旅游迅速发展起来,紧邻的札布让村也依托这一文化遗址成为了旅游示范村。“小村子真美啊,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树又高又绿,开起来的家庭旅馆,很有特色,还能网上预定,这里已经和世界联通起来了。”王秀成感慨地说。

结束援藏后,这已经不是王秀成第一次来到阿里,回到札达了。他常说,“那里有很多我们一起奋斗过的同事、有家人一样的朋友牵挂着我们回去。”

2015年6月,王秀成精心组织赴藏观光亲友团,来到阿里,由于行程安排问题,凌晨2时才到札达县城。“那么晚了,当年的县政协主席格桑旺久、县人大主任洛桑、时任县长次仁扎西等老同事,还在等着我们,真是亲人一样。”2018年8月,作为河北省司法厅对接援藏工作组的成员,为河北省对口援藏单位送去了电脑等援藏物资。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王秀成从家乡秦皇岛出发,驱车18000公里,历时29天,途经拉萨、林芝等西藏多地,最终到达札达县,走访了当地老干部,送去了书法、画册等纪念品。

“这里早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做梦都想回来。”一次次来到西藏,回到阿里,王秀成说,除了难以割舍老同事们当年的那份情谊,吸引他的还有那里几十年的惊人变化。“每次来都感觉特别振奋。”

“整排的高楼、宽敞的街道、繁荣的市场…………处处都是我没有想到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今年,王秀成本想带女儿去看看曾生活过的职工家属院,但走在札达县城的街道才发现,当年名为“北京坪”的县委职工家属院,已经变成了商务招待楼。

札达有一条母亲河,名为“象泉河”,自东向西滋养润泽着这里的百姓。这也是王秀成的微信名字,这么多年从未改过。他说,援藏经历早已成为自己人生重要的一部分,援藏精神也始终鼓舞激励着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奋斗着。(河北日报记者 宋柏松 桑珊)

  • 上一篇:河北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宣传月活动
  • 下一篇:最新推荐榜!“河北日报”学习强国号跃居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