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乡村沃野绘新篇——河北衡水抓产业惠民生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1-09-15

蔚蓝天空下,饶阳县圣水村处处花红柳绿,平坦整洁的街道两旁是一座座红顶白墙的两层联排式别墅。“住得舒坦、吃得健康、环境还好,现在俺村的日子,城里人都眼馋。”回望一眼自家的小别墅,村民陈永信满脸自豪。

靠着设施果蔬产业,曾经远近闻名的穷村,如今蜕变成令人羡慕的“小康村”。圣水村的改变,是河北省衡水市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生动写照。

放眼衡水大地,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座座扶贫车间拔地而起,一排排农家院落宽敞整洁,一条条乡村路平整畅通……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宏伟愿景,如同一颗颗“梦想金豆”,在衡水广袤农村大地默默耕耘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产业兴旺农民富

近日,走进饶阳县大官亭镇南李岗村的赵见行的葡萄园,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了枝蔓,空气中飘满了浓浓的果香。“设施葡萄种植让我们摘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赵见行托起一串葡萄高兴地说。

2015年,为给父亲看病,赵见行花光了所有积蓄。没想到祸不单行,当年种的10亩西瓜,又被一场冰雹砸得血本无归,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尽管多灾多难,但赵见行一家的转折也发生在这一年。饶阳县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把葡萄产业作为扶贫增收的主导产业,并探索创建了“党建+信用+金融”的纯信用贷款金融服务“三农”模式。

“建一个棚不仅能低息贷款,还有5000元的补贴。”在村干部帮助下,赵见行的葡萄棚建了起来,还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第二年,葡萄喜获丰收,赵见行也如愿摘掉了“穷帽子”。

如今,饶阳县设施葡萄种植面积达13万亩,40多个优质葡萄品种,年产值26亿元,一颗颗珠圆玉润的葡萄变成当地农民增收的“金粒粒”。从贫困户到致富能手,赵见行的脱贫经历正是衡水市推进产业扶贫,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脱贫攻坚以来,衡水市在市、县、乡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001个贫困村全部派驻了驻村工作队,落实帮扶责任人13800名,“一对一”帮扶到村到户到人,全市构建起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扶贫攻坚责任体系。同时,制定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社会帮扶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努力增强贫困村、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

近年来,在不断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基础上,衡水市突出打造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林果、光伏、旅游、电商、家庭手工业等产业项目。同时,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阜城县与泸州、茅台等大型酿酒企业合作,发展起8万亩酿造高粱种植,引进王致和腐乳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带动非转基因大豆种植7万亩,覆盖农户2万户,其中贫困户3200户,实现户均年增收4200元以上。枣强县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利用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为贫困户统一购买奶牛入股奶牛养殖企业,年底给贫困户分红,带动贫困户增收。

2017年,在外创业的张玉军被邀请回乡,当选阜城县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创建了阜城县云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阜城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内选定玫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帮助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上,党支部、党员真带、真帮,产业更有活力了。”张玉军介绍,园区带动周边12个村子的1600多农户、7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园区和公司经营,人均增收7500多元。

脱贫攻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一环。衡水市把基层党组织作为脱贫攻坚最前沿阵地,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持续实施“领头羊”工程,推进“企业家村官”计划,在全市范围内选拔了一大批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经验丰富的民营企业家、致富带头人担任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目前,衡水市企业家型村党组织书记已超过2000名,占比超过40%。

日前,在安平县杨屯村举办的中国·安平油菜花文化旅游节上,游客身穿旗袍在花海中留影。  衡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宜居乡村美

近年来,安平县积极践行新理念、厚植新优势,以“自然生态慢生活,安平休闲享平安”为主题,以杨屯村为中心,联合周边六个行政村,规划建设了安平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房前屋后的鲜花绿树,沥青路面的街道,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宽敞漂亮的广场……走进杨屯村,仿佛置身于景区公园之中。从“脏乱差”蜕变为“美如画”,说起如今的生活,村民王新社高兴地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每天心情都是美美的。”

安平田园综合体是衡水市重点打造的13个乡村振兴示范区中的一个。在这个田园综合体内,杨屯花卉主题区、贾屯生态畜牧养殖区、郭屯村蔬菜瓜果种植体验区等依次排列,一个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已经形成。

衡水市把乡村振兴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明确提出在全市11个县(市、区)和滨湖新区、高新区分别建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成为田园综合体展示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休闲采摘、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等新业态,深入挖掘利用各自的特色资源,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美丽乡村图景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衡水市制定了一系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实施方案,对所有村庄及周边区域、铁路公路沿线、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道沟渠等重点区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治理行动。在农村开展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如今,衡水市农村纳污坑塘就实现了动态“清零”,昔日臭水塘成了“后花园”;4994个村庄全部实现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全覆盖,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户厕改造64万座,超额完成了省市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实行“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全域专业化运营模式,所有村庄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林果、畜禽、棚室,产业兴旺带给人们富足和希望,生态、体验、旅游多样性,让乡村迸发出崭新的活力。行走在衡水田野上,一幅自然和谐、载满乡愁记忆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开。

桃城区北苏闸村民苏文义家,满院花草,香气扑鼻,每天修剪花卉是他最大的乐趣。  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文明和谐风尚浓

走进全国文明村——桃城区北苏闸村,宽敞整洁的街道向村内延伸,生机盎然的绿化带“错落有致”,两旁的墙体上精心绘制的文化墙鲜艳醒目。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民们不仅靠种植蔬菜过上了富足生活,曾经脏乱差的村庄也旧貌换新颜,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的家,蚊蝇乱飞的茅厕换成了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厕所,街道两旁栽种了树木花草,尘土飞扬的村子变得四季常绿……“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生态村镇跃然纸上。

改变的不只是村容村貌,还有人心。

“就拿红白事大操大办来说,村里将红白事简办写进村规民约,人人必须遵守,不能例外。”村党支部书记安永吉说,陋习连根拔起,新规蔚然成风。在文明乡风的影响下,村民自发成立“敬老基金会”,每月给80岁以上老人发养老金的善举,更成为尊老孝老的美谈……尊老、敬老、爱老不仅已成为村民自觉,淳厚的文明乡风也越来越浓。

乡风淳,乡村兴。近年来,衡水市着眼乡村振兴,加强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破立并举,推动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新型社会主义文明乡风。通过创新多种举措、开展多样活动,不断催生农村原生动力,使农村精神文明、村居面貌等焕然一新。

同时,衡水市还规范指导农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自治机制,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协商农村事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坚持法治为本,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实现执法力量下沉。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和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体制机制,教育和引导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引导农村文化健康发展。坚持德治为先,广泛宣传道德模范、衡水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利用道德评议会、道德红黑榜等新型德治平台,引导和约束农村干部群众不断修正自身行为。

湖城大地,美丽乡村的新风貌,给群众的生活带来满满的幸福感。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大家共同生活在这样文明和谐的美丽家园里,我们感到很幸福……”北苏闸村村民苏文义的一句话,说出了村民的心声。(河北日报记者焦磊)

  • 上一篇:11项民生实事!河北邯郸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 下一篇:民意为本 疏管结合 河北省石家庄市规范停车场管理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