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时间:2021-10-08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评《陈寅恪和他的世界》

□郭 梅

21世纪初,陈寅恪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走进了公共视域,形成一股热潮,但许多人心中的陈寅恪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真实的他很多读者却不熟悉。学者刘克敌二十余年致力于陈寅恪研究,继《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之后又推出《陈寅恪和他的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将一个真实、饱满的陈寅恪形象带给读者。

《陈寅恪和他的世界》书中所选陈寅恪著作,皆为相对浅近的文章,辅之以生动有趣的导读,通过活泼的文笔阐释著作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解释有关史实及相关人物来历等,辅以逸闻趣事,引导读者轻松地走近这位20世纪中国文化大师,降低读者阅读其著作的难度,步入其严谨广博的学术世界。

在序言中,作者以时间顺序,将陈寅恪人生中六个重要年份进行了梳理,分别为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时)、1929年(首次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39年(被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为汉学教授)、1949年(拒绝远走海外,留在广州教书)、1959年(《论再生缘》风波)以及1969年(逝世),为读者建构起陈寅恪生平事迹的大致框架,并从他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认知和把握、对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纯洁性的坚持、在多个学术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深邃的精神世界等四个角度出发,分析其为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留下的丰厚财富。

学术著作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但《陈寅恪和他的世界》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读者的这种认知。第一编“陈寅恪著作释读”对《狐臭与胡臭》《李太白氏族之疑问》《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等18篇陈寅恪著作进行了解读,并将原文置于每篇导读之后,形成“对话”模式,方便读者对照阅读。其中所选之文论述主体皆为众所周知的人物、事件,如杨玉环、孙悟空、华佗、曹冲称象等,陈寅恪的研究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妙趣横生,艰涩的考据也变得有趣。第二编为“陈寅恪之学术交往”,包括《一部哲学史引出的学术“四重唱”——以围绕冯友兰著作的几篇审查报告和书评为核心》《曲径通幽处,同病亦相怜——陈寅恪与郭沫若学术交往漫谈》《不以中医治病,却以中医治学——陈寅恪的“中医观”》《“惺惺相惜”——陈寅恪与钱穆》《清华“四大导师”与北大国学门》《陈寅恪和他的三位弟子》等6篇文章,着眼于陈寅恪与冯友兰、郭沫若、钱穆等学者和弟子们的学术交往。6篇文章看似与第一编有所分隔,但深入阅读后即可发现作者此举的独特用心——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与其学术生涯中的学术交往息息相关,其史学、哲学、诗学观念正是在一次次学术交往中形成的。通过研究陈寅恪代表性的几次学术交往,可以知晓其“苛评”中国学术的缘由,管窥其“易代之叹”与陶渊明“安身立命”哲学的异同,也可以透视陈寅恪的学术地位及其公众形象的演变……以《陈寅恪和他的三位弟子》中陈寅恪和朱延丰的故事为例,朱延丰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就读时,写了一篇论文《突厥通考》,陈寅恪对他说:“此文资料疑问尚未备,论断或犹可商,请俟十年增改之后,出以与世相见,则如率精锐之卒,摧陷敌阵,可无敌于中原矣。”朱延丰谨遵师命,果真对文稿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增改。1942年,他再次将书稿寄给老师时,陈寅恪欣然为之作序。在序言中,他特意回顾了这段往事,并称赞朱延丰严谨的治学态度。陈寅恪这番跨越十年的预判,显示出对彼时学术流变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感知和“预流”能力,序言结尾“但开风气不为师”之句又表达了对朱延丰的褒赞。陈寅恪治学严谨、关爱学生的形象通过这样的细节而变得生动丰满,其学术成就为何能达到至高的境界,也便无需赘述。

作为导读性文本,《陈寅恪和他的世界》兼顾学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一代鸿儒学术思想的深邃阔大,能够通过作者相对通俗的语言和轻松的方式进行解读,对读者而言自是一件幸事。对陈寅恪而言,《陈寅恪和他的世界》也为其提供了与更多“有缘人”相遇的可能性。翻开书页,读者将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走近陈寅恪,走进陈寅恪的世界。

  • 上一篇:老电影重温经典也需“修旧如旧”
  • 下一篇:在诗歌中建构有历史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