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5月,河北满城西南1.5公里的陵山上,在当地一项工程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洞室大墓。后经考古人员发掘,证明是西汉中山王刘胜的陵墓。根据汉代流行夫妇同坟异藏的葬俗,考古人员不久又在刘胜墓的北侧不远,发现了王后窦绾的陵墓。陵山发现的这两座大墓,统称为满城汉墓。
依山开凿的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两座大墓的结构大致相似,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陵墓布局模仿了地上宫殿,耳室象征车马房和库房、中室模拟宴客厅堂、后室象征卧室,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墓主人都身着金缕玉衣。
两座墓共出土铜、铁、金、银、陶、玉等类器物1万多件,件件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堪称汉代艺术精品宝藏。虽然战国和汉代都有“中山国”,但墓中出土了大量汉代才有的五铢钱,所以这个墓属于汉代中山国,而汉代中山王在位时间超过30年的只有刘胜一人。刘胜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之子,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庶兄。十几岁时被封为西汉第一代中山王,在位42年,正值西汉盛世时期。
《史记》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如专家所言,西汉盛世景象下隐藏着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矛盾。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削藩意图明显。看破时局的刘胜,选择了一条不理政事、独享安乐太平的生存之道。
满城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和行酒令用的铜骰和钱。最具代表的错金银镶嵌铜骰,共18个面,其中16面标有“一”到“十六”数字,另两面为“酒来”和“骄”字,骰子表面用金丝、绿松石、红玛瑙镶嵌出纹饰。
刘胜擅文赋,代表作《闻乐对》《文木赋》受到后人称道。窦绾墓中也出土了研石、书刀等书房用具和古瑟等乐器。
满城汉墓由于没有被盗,出土文物多,尤其是一级文物比例非常高,代表着汉代鼎盛时的审美与工艺。刘胜墓出土的西汉计时器铜漏壶,是我国迄今出土年代最早的古代天文学器物。在医疗领域,满城汉墓出土了一整套质地上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西汉时期医疗器具,包括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铜药匙、铜质外科手术刀等。刘胜墓出土的铜错金博山炉、窦绾墓出土的铜骑兽人物博山炉更堪称博山炉中的典范。在刘胜墓北耳室的石磨,也是“全国之最”。考古研究表明,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体积最大、时代最早的铜石复合粮食加工工具。
满城汉墓出土大量与饮食、烹饪有关器物,如鼎、釜、镬等炊器;壶、杯、罍等酒器,不仅造型精美,制作精良,而且设计科学,其中就包括一件构思巧妙的熊足铜鼎,被称为“古代的高压锅”。此外,还有迄今我国最早采用刃部淬火新工艺的铁剑,保存最完整的西汉铁甲刘胜铁铠甲等。
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是诸多墓葬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国宝”。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墓葬时使用的殓服,刘胜与窦绾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外观与人体形状一样,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子6个部分,均由玉片组成,玉片之间以金丝加以编缀。
出土于窦绾墓的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铜灯发现于内室的近门道处,正对窦绾的棺床。这一方位既是铜灯照亮的必要地点,同时又似乎是一个近身侍女为方便服侍所应占据的位置。铜灯附近的随葬品排列似乎也说明了这一问题:铜灯的南面,即与棺床之间,陈列有铜盆、铜勺;西侧有铜足漆案。铜灯结构复杂,通高48厘米,包括宫女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6部分,制作方法为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可随时拆卸,便于清洗。烛火的烟可以通过宫女右臂进入体内,使烟尘附着于内壁以保持室内的清洁,体现了古人超前的环保意识。
这些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在满城的山洞里静静沉睡了两千余年。现在,通过考古,我们得以近距离领略湮没在历史深处的汉风遗韵。(河北日报记者 韩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