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9时30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34岁的王冬冉平躺在病床上,她显得有些瘦小,双臂都插着管子,右手边一台机器在嗡嗡地运转着,血液从一条手臂被抽出,通过机器分离,再从另一条手臂回到身体。
此时的王冬冉身体非常健康,她之所以躺在病床上并不是为了治疗自身疾病,而是在为另一条鲜活的生命打开生的通道。在这一刻,她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河北省第55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做好事的精神会彼此‘传染’”
图为王冬冉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河北省红十字会三献工作事务中心供图
“现在感觉怎么样?”
“还行,没有想象中的疼。”
“生活中您是一个怕疼的人吗?”
“对呀,这次来捐赠鼓起了很大的勇气。”
……
这是记者初见王冬冉时的一段开场对话,她白皙的面庞上总是挂着笑容,目光直视,能感受到她瘦小的身体里蕴含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用王冬冉话说,这次捐赠一波三折,最终能够成功她感觉非常幸运。
本次捐赠的起始点要追溯到6年前,受哥哥多年义务献血的影响,2015年王冬冉主动加入到义务献血的队伍中,也是在那次献血过程中,她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王冬冉笑着说:“我认为做好事的精神会彼此‘传染’。要不是受哥哥长期献血的影响,我不会主动献血,也不会入中华骨髓库,更不会有后来的配型成功。”
“我温暖着别人,也被别人温暖着”
河北省第552例成功捐髓的志愿者王冬冉。 河北省红十字会三献工作事务中心供图
今年7月,王冬冉接到石家庄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通知她配型成功,询问是否愿意捐献。
“我当时还以为是骗子呢,就随口应付了,差点就错过了这次机会。”王冬冉笑着说,“后来,我又查了查市红十字会的电话,确认是真的后,第二次接到电话我就答应了。”
但是,王冬冉从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到捐献者的道路并不平坦,当她将配型成功并打算捐献的想法告诉家人时,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王冬冉坦言:“父母担心我的身体,我非常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虽然是由我来完成,但也和其他家庭成员息息相关。讲心里话,当时一些犹豫了。”
随后,王冬冉通过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积极沟通,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到受捐者是一名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11岁孩子,而她当时是孩子活下去的唯一希望。这些让王冬冉坚定了捐献的决心。
王冬冉回家后,连续几天给父母做工作,详细介绍造血干细胞捐赠的过程,告诉父母捐赠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父母拗不过王冬冉的倔劲,最终同意了她的决定。从那时开始,母亲每天早晨默默地给王冬冉熬起了大枣核桃粥。
“除了爱人和父母的支持,我也得到了同事的支持。”王冬冉说,“我从事服务行业,同事们知道我准备捐赠的事情后,平时工作间隙休息时喝的水被同事换成了红枣枸杞水,我觉得挺温暖的。”
“我没有不出手的理由”
工作人员来看望王冬冉。 河北省红十字会三献工作事务中心供图
在采访过程中,每当提起受捐者,王冬冉眼中总是泛起泪光。她说,“不是我现在躺在这捐‘髓’,身体有多难受,其实我是心里难受,我心疼那个孩子。”
王冬冉说:“我也是一名母亲啊,受捐的这个孩子比我儿子小一岁,这么小的孩子得了这种病要受多少罪啊,我明知道只有自己能救他,怎么能不‘出手’呢?”
捐献当天,王冬冉收到受捐者母亲写来的感谢信。信中这样写道:“我不知道您是谁,也素未谋面,但在我心目中,您就是善良、温柔、美丽的天使化身。感谢您为孩子捐赠造血干细胞,给了他生命的火种,也照亮了我们全家的希望。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多帮助别人,传承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采访快结束时,王冬冉最后说道:“这次捐赠,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一个希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难处,大家都帮把手,也就熬过去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中华骨髓库,去帮助需要的人渡过难关。”
经过4个小时的连续采集,当天12时20分,王冬冉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捐出造血干细胞悬液252毫升,这些生命的火种将点燃另一条幼小生命的微光。(河北新闻网记者孔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