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无人机航拍延崇高速太子城互通出口处与和平驿站。延崇高速是我省北部与北京市连通的又一条高速通道,同时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大交通保障项目。 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阅读提示
穿山越岭,延崇高速河北段延伸工程建成通车,京礼高速全线与河北路网实现无缝衔接;智慧造车,北京地铁11号线首列电动客车在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下线,京冀产业协作再结硕果……
2014年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决策。7年多来,我省始终聚焦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举全省之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6月28日拍摄的新通车的怀来县跨官厅水库公路大桥。 通讯员武殿森摄
扭住“牛鼻子”,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11月18日,冻品经营大户李一明迎来“开门红”,销售近20吨。“不仅老客户来了,还有好多新客户。”
当天,位于高碑店市的首衡智慧冷链物流园正式运营,与其南侧的首衡河北新发地的果蔬、花卉等批发业态互为补充。北京西南郊市场、京深海鲜市场90%的商户已入驻该园区。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我省牢牢扭住这个“牛鼻子”,自觉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近年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始终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多次带队到北京、天津学习考察,就全面合作、重大问题等进行会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捷报频传。
一体化交通网络“连起来”。7年多来,我省与京津联手打通或拓宽对接路32条段、2005公里。津保城际、京哈高铁北京至承德段等建成通车,“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坚强的“骨骼系统”。
生态环境“美起来”。三地压减燃煤、煤改电、煤改气以及“散乱污”企业整治等工作深入开展;加强京津冀生态保护协同立法,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永定河、潮白河、滦河等重点跨界河流和流域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十三五”时期,我省PM2.5平均浓度为44.8微克/立方米,五年来累计下降40%。
产业协作“串起来”。我省坚持功能互补、融合互动,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首钢、现代汽车和怀来、张北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户,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北京大红门、动物园等批发市场落户沧州等地,4万多商户入驻,带动疏解人口近10万人。7年多来,河北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近2.8万个、产业活动单位超万个。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工作人员对入库车辆信息进行扫描登记。 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落实功能定位,“三区一基地”加快建设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车间里,一排排工业机器人挥舞手臂,焊接、喷涂一气呵成,平均不到51秒就有一辆汽车下线。
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省承接的单体规模最大的产业协同项目。如今,已有一大批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落户沧州,建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200余个。
加快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是党中央赋予河北的功能定位。我省精准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不断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市场一体通四海。围绕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我省加强物流枢纽、园区、龙头企业建设。2020年,全省商贸物流产业实现增加值6046亿元,全社会货物物流总额跃居全国第9位,占京津冀地区的40%多,成为继装备制造、钢铁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
产业重构谋升级。围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我省精心培育43个重点产业承接平台,一批批制造业疏解项目落户河北。在坚定不移去产能的同时,我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不断优化提升。
城乡统筹绘新图。围绕打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我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方向,着力优化城镇布局结构,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48%提高到2020年的60%以上。
生态共建绿意浓。我省围绕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加快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草还林轮牧、绿色矿山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5%。
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薄如蝉翼的陶瓷片,却能为一盏400瓦LED灯提供散热——这是中创燕园半导体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散热氮化铝陶瓷基板。经过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孵化培育,这一技术用4年时间实现了从实验技术到产业技术开发和量产的跨越,产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个个协同创新平台,正在成为吸引京津高端人才、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7年多来,我省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等累计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65家,共建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5家。“十三五”期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900亿元。
更深刻的变化,是思维的改变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思维定势打破了。2017年初,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三地签署《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在产业、交通、生态、人才等领域开展密切协作。目前,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往廊坊北三县的公交线路达20多条;地铁22号线(平谷线)将成为首条跨越省际的地铁线;落户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三甲医院已真正辐射到廊坊北三县,在三地医保互联互通方面,正加紧对接。
管理体制更新了。目前,京津冀是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级区域的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北)自贸试验区是全国首家跨区域自贸试验区。我省探索实施异地监管,将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延伸监管的医药园区,允许北京医药企业继续保留北京药品批号,解决了外迁医药企业重新注册、跨区监管问题。
合作模式更活了。河北机场集团纳入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保定高新区将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全权委托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运营,营造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京津冀三地还组建了津冀渤海港口投资公司、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设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主导实施、重点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项目。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三地干部群众正携手同心,鼓足干劲,奋力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篇章。(河北日报记者李巍)
数读
7年多来,京津冀三地联手打通或拓宽对接路32条段、2005公里,河北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近2.8万个、产业活动单位超万个。
7年多来,我省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等累计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65家,共建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5家。“十三五”期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900亿元。
截至今年10月底,京津冀医学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机构由2016年的132家增加到485家,互认项目由27项增加到43项。(文/李巍 制图/展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