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叶县 产业扶贫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时间:2018-08-21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丁需学 通讯员范长坡

“像我这个年纪,外出打工没人要。在这里工作,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伴,每月还有1000多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脱贫,真好。”8月13日,叶县仙台镇西北拐村的飞凫发业车间里,正在熟练分拣假发的贫困户孟雪琴说。

飞凫发业是叶县结合该村特点打造的一个贫困村扶贫就业基地,采用进口头发,经精深加工后,产品出口至美国等地。公司拥有十来间厂房,雇有100多名工人。“这100多人中,有20多人来自贫困家庭。这活刮风下雨都不停,熟练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该公司负责人司延良说。

近年来,叶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落实因户施策措施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按照“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发展思路,统筹谋划、扶持引导,组织实施、强力推进,激发了贫困村、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促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发展“六大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依托两个省定产业集聚区优势,做大做强尼龙新材料、装备制造、制盐和盐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为全县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税收支撑和财力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叶县实际,确定了畜牧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电商流通、光伏产业和特色加工六大支柱产业,让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

畜牧养殖促脱贫。叶县利用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生猪调出大县”优势,发挥国润牧业和生猪养殖“千头线”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基地模式、分红模式、代养模式、政融保模式,着力发展肉牛、生猪养殖,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特色种植促脱贫。结合各贫困村实际,发展特色种植,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现已建成以核桃、黑李、桃树、葡萄、石榴、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园区44个,林业专业合作社21家,新增林果栽植面积2万多亩,中草药种植面积1万多亩。形成了辛店镇果树,廉村镇辣椒,洪庄杨镇金银花、草莓,任店镇韭菜、栝楼等一批特色种植基地。贫困户依靠特色种植平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乡村旅游促脱贫。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把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投资7.7亿元的南部山区旅游扶贫线路已开工建设,通过“银线串珠”工程将沿线燕山、孤石滩多个景点串成一体。通过举办桃花节拉动乡村旅游,举办采摘节促进农产品销售,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电商产业促脱贫。投资3500万元,建成了叶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吸引30家电商企业落户。全县124个贫困村全部建有电商综合服务网店,电商物流企业通过“电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吸纳747人务工,其中贫困户171人;临时用工280人,其中贫困户104人。今年1~7月份,电商物流销售9.45万单,其中帮带贫困户销售农产品3130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16万元,架起了贫困户农产品通向市场的金桥。

光伏产业促脱贫。投资近3亿元,在全县120个贫困村各建设一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总规模42.9兆瓦,年发电约5200万度,年收益约4400万元。2018年上半年,对1614名“三无”人员和4565位公益岗位人员共计发放1032.2万元,对120个贫困村发放村集体收益489万元。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588个,每个贫困户连续20年每年收益3026元。

特色加工促脱贫。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148个,吸引劳动密集型项目入驻,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鼓励现有加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吸纳贫困户就业,复核认定扶贫基地站点130个,带贫2845人。该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做法得到了上级关注,已经被国务院确定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试点县。

目前,叶县产业扶贫支撑效果明显,全县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并且实现多重覆盖,叠加度达到3.29。

  • 上一篇:新蔡县 筹款600多万资助贫困生
  • 下一篇:河南积极应对第18号台风“温比亚”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