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东湖绿道楚风园站点,停满了“车小蓝”公共自行车。(记者 梅涛 摄)
图为市民们游玩东湖绿道,骑行共享单车是首选。(记者 梅涛 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 成熔兴 黄磊 通讯员 李莹)昨日凌晨零时起,武汉市4万辆“车小蓝”公共自行车的运营时间,由早6点到晚10点调整为24小时运营。武汉环投公共自行车公司表示,将进一步加大车辆投放力度和站点建设密度,以满足更多市民的出行需求。
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武汉公共自行车面对摩拜、ofo等共享单车做出的应对之举,“被市场竞争的压力倒逼着提升服务、加速布点。”
去年12月29日,摩拜单车进驻武汉。短短2个多月内,ofo、哈罗单车相继入驻,加上“车小蓝”,目前已有近20万辆公共自行车服务武汉市民。
如同“鲶鱼”一般,这些“纯市场化运作+互联网技术革新”的共享单车,快速搅活整个市场。曾经一波三折、不温不火的武汉公共自行车市场,迎来新生。
民心工程一度“烂尾”
武汉是国内最早开通公共自行车的城市之一。
2009年4月,该市启动公共自行车项目,采用“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模式,由本地民营企业鑫飞达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和人员,市城管部门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
最高峰时,武汉曾有1200多个便民自行车服务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市民办理租车卡,可在规定时间内免费租用自行车。
一时间,“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武汉的靓丽名片,杭州、太原及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来汉学习。这一项目也成为该市创建“两型社会”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但2014年前后,武汉公共自行车开始陷入“车辆少、租车难”的境地,不少站点或无人值守、无法租车还车,或改为卖报售烟的商摊。
鑫飞达称,自行车管理维护成本高、站点广告牌广告收益不理想,导致企业亏损,进而加剧后期管理脱节。最终,市民争相退卡,破旧车辆影响市容,“民心工程”变成了闹心的“烂尾工程”。
两次重启仍不温不火
2014年4月,武汉市政府与鑫飞达提前中止合同,运营5年的公共自行车宣告夭折。
随后,该市决定改用“政府投入、国企运营”的模式重启该项目,却一波三折。
一开始,武汉市政府拟将运营管理权交由市公交集团负责。该集团组建公共自行车专班,先后前往杭州、太原等多地考察,着手制定接手方案,拟于当年底挂牌成立运营公司。
根据规划,新方案拟借鉴杭州模式,站点启用全新的智能租车系统,无人看守,同时选用更为昂贵、结实的自行车。每辆自行车单价在500元至1000元,在汉口地区先行试点。然而,该计划需政府投入大量经费,难以实现收入平衡,最终市公交集团宣布退出。
随后,武汉市城管委将该项目转交市环投集团负责,2015年4月,新项目“车小蓝”正式上线。
相比鑫飞达,“车小蓝”的互联网味儿更浓,使用更加方便:骑行者可用微信和手机APP扫码租车,只需交纳押金,1小时内免费使用。所有站点不设亭棚,不涉及广告资源出让,避免了重收益、轻公益情况的发生。
据悉,截至去年底,武汉公共自行车开通站点2000个,投放车辆4万余辆,日均骑行量约12万人次。不过,受限于资金及技术等原因,“车小蓝”仍无法满足市民需求,推出一年多来不温不火。
共享单车搅活市场
去年12月29日,摩拜单车亮相光谷,成为进驻武汉的首款智能无桩共享单车,经过近3个月投放,目前已有数万辆单车遍布三镇。
2月25日,ofo全国共享服务中心及华中区总部落户光谷;3月10日,哈罗单车开始布局。短短76天时间,已有3款共享单车进驻武汉,加上“车小蓝”,集齐蓝、橙、黄、白4种颜色。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4款单车在武汉市投放量近20万辆。而按照各企业的投放计划,到4月底这一数字将再翻上一倍。
相比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都采用无桩停靠技术,可随停随走,解决了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有人形容,公共自行车是线路固定的公交车,如果用户的起始点不在站点周边,可能要步行一两公里。而共享单车更像是机动灵活的出租车,能触及城市的每个“神经末梢”,用户随时可能遇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车改”名人叶青表示,武汉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各有优势:共享单车外形时尚,随借随还,颇受年轻人青睐,而武汉公共自行车运营规范,车辆清洁、安全维护有保障,骑行轻便,覆盖人群更广,年轻人中老年人都适合,“两者只有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市民需求。”
据武汉环投公共自行车公司负责人介绍,共享单车进驻武汉后,“车小蓝”日均骑行量已增至12万人次,“99%的用户都是免费使用。”下一步,“车小蓝”还将加大投放:今年底累计开通站点2800个,投放车辆6万辆,预计到2018年底实现站点3100个,车辆8万辆,最终在中心城区实现每300米到500米便有一个站点。
微循环公交迟迟难开通 共享单车帮汉正街解难题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汪洋 实习生 柯劲杰
原定去年“十一”期间开通的汉正街微循环公交,至今仍未开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尚待破解。摩拜、OFO、哈罗等共享单车的大举挺进,让燃眉之急得以缓解。
摩拜涌进汉正街 有些摩的考虑改行
在汉正街,各种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让人目不暇接。
14日上午10时许,记者沿多福路清点,两侧共享单车接近百辆,以橙色摩拜为主,十分壮观。
在面积仅1.67平方公里的汉正街核心区,共享单车呈现明显的“潮汐式”——大多早上八九点涌来,中午12点之前骑走。使用者多是本地做批发生意的商户或外地来打货的商贩。
共享单车扎堆涌进,麻木、摩的生意差了。在地铁6号线汉正街站B出口,一名来自黄陂横店的摩的司机无奈地叹道:以前随便找个路口守三四个小时,百把元到手,现在守了半天,只赚到30多元。
有打货女子熟练地骑着摩拜单车,稳稳地停在地铁口。她说,以往是喊麻木或摩的,1公里以内,7元至9元不等。摩拜单车随借随停,1元钱可骑半小时,性价比更高。
汉正街市场管委会副书记罗俊介绍,“汉正街寸土寸金,小汽车不好停。采取‘地铁+单车’,是不错的选择。”
他说,去年9月,汉正街开始谋划公交微循环线路,设计了两条线路,因为没有找到公交车停车、保养的地方,加上汉正街隧道开建,道路打围,方案就此搁置。共享单车的出现,大大缓解燃眉之急。
城管帮忙摆车 破解管理难题仍需努力
自行车多了,如何管理,成为难题。
14日上午,在多福路汉正街品牌服饰广场段,记者看到,不少共享单车随意停放,有的甚至紧贴着栏杆。
其中,一辆编号为“0034159”的摩拜单车,停在多福路、长堤街交会处的斑马线上,一度造成交通阻塞。约一刻钟后,有城管队员将其挪开,道路恢复畅通。
汉正街办事处副主任佟玉方说:在汉正街区域,每天上街巡查的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70多人,发现有车停放不规范,就帮忙摆放,“第一辆车摆放整齐了,后面的也跟着摆。”
不久前,也有人粗暴抵制共享单车。“可能是触动了麻木或摩的的利益,也可能是给管理人员带来了麻烦。”罗俊当即找到商城管理方协商,后来商场安排专人管理,并辟出专门的单车车位。
不过,随着单车的增多,管理仍是棘手难题。罗俊表示,希望能接洽共享单车运营方,就相关管理问题进行磋商。
双管齐下 惠及市民
湖北日报讯 成熔兴
从鑫飞达的半路夭折,到“车小蓝”的不温不火,再到共享单车的风靡全城。
回顾武汉公共自行车的发展脉络,“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竞合”,让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
上半场,武汉公共自行车由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鑫飞达虽为民企,但政府特许经营的模式,仍有强烈行政色彩。缺乏竞争、监管不力,再加上企业逐利性与项目公益性的冲突,最终导致失败。
中场,国企接手运营,“车小蓝”的服务和形象大为提升,也跟上了互联网的脚步。但“车小蓝”仍未能从根本上改革经营模式,破解技术瓶颈,车辆投放、网点布局始终跟不上市民需求,长期靠政府投入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下半场,共享单车入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无桩”成为可能,彻底打破了公共自行车的技术瓶颈。纯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模式,则让各企业通过“流量+融资”的互联网玩法获得了充足的发展资金。
作为新生事物,共享单车仍然存在诸多弊端:车辆无序停放带来监管难题,恶性竞争导致过度投放,“红包大战”后又可能出现“资本联姻”,过于时尚现代的单车也不方便中老年人使用……而这些,也恰好是公共自行车所能弥补的。
既靠市场运作、又有政府引导。双管齐下,市民就能享受更多便利。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