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90后大学生赴恩施拍微电影保护“非遗”(图)

时间:2017-04-10

位于柏杨坝镇永兴路15号的刘祥群老人家在制作豆干。雷婵媛 摄(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王东方 通讯员刘欢)一群湖北大学的90后学生,一个恩施特色的非遗项目,小鲜肉与柏杨豆干是如何遇上的?大学生们赴恩施拍摄4天,他们又经历了哪些故事?这部名为《寻迹 柏杨豆干》的微电影,参加湖北省高教学会举行的成果交流评比,获得专家一致好评。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湖北大学,采访了这群大学生。

  大学生组团赴利川拍微电影

  “以前说起利川,就会想到《龙船调》,现在再谈利川印象,我能说出柏杨豆干、利川灯歌等一大批非遗项目。”微电影主创人员、湖大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研究生刘欢感叹,这些非遗项目各具特色,值得大家关注。

  8月24日,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赴恩施利川拍摄微电影,传承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了解到,该团队共有三男三女六名学生,他们有的负责前期剧本,有的负责拍摄和现场调度,有的负责后勤道具。

  刘欢告诉记者,团队六人分成两队,一队拍摄柏杨豆干,一队拍摄利川灯歌。“拍摄期间,我们广泛走访利川当地民间艺人、民俗专家,参观传统技艺生产过程,用镜头记录当地非遗的生存现状。”

  他们了解到,利川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巴国腹地,后又为土司辖地,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使当地保留着许多奇特的习俗。据统计,该地现有非遗6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6项。“我们团队的卢安琪是利川人,对当地情况十分了解,她是我们最贴心的向导。”

  6小时跟拍柏杨豆干制作全过程

  在拍摄之前,团队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微电影剧本创作者卢安琪说,相较于民间文艺,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面临更多挑战。“柏杨豆干因产于利川市柏杨坝镇柏杨村而得名,是当地特有美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把拍摄柏杨豆干的制作工艺作为微电影的主要内容。”

  卢安琪回忆,柏杨豆干需要手工制作,当地的手工艺人们凌晨4点钟起床做豆干。“我们了解到78岁的罗老太,已经做了50多年的豆干,是当地公认手艺最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我们就在她家附近租了一间宾馆,提前写好分镜头脚本,第二天凌晨4点,拎着摄像机赶往罗老太家。”

  “从黄豆的磨浆、滤浆、煮浆、游浆,再到豆花的包扎、压榨、剥离、烘烤,罗老太驾轻就熟。到了上午9点多,她的孙媳妇将烘烤好的豆干摆放在锥形竹架上售卖,每天25斤黄豆制作成的豆干供不应求。”卢安琪说,团队花了6小时,完整记录了柏杨豆干制作过程。

  据悉,当地百多户人家生产售卖豆干,鲜有青年人参与其中。“手工制作成本太高,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这限制了传统技艺进一步的发展。”柏杨豆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柏杨沈记好吃婆豆干创始人沈金忠感叹,“这群年轻人用微电影的形式,展现柏杨豆干的制作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柏杨豆干,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4天的拍摄中,让大学生们印象最深的是利川人民的热情淳朴。“我们拍摄柏杨豆干时需要一些群众演员,当地人很乐意配合,还给我们提供场地。”刘欢说,视频里有一个女孩穿着民族服装站在河边的场景,为了拍那个场景,柏杨镇上的土家族小女孩薛妮桠跟着拍摄团队走了好几里山路。

  长江日报记者在湖北大学刘欢的宿舍观看了微电影《寻迹 柏杨豆干》,这群90后大学生认真地用每一个镜头、景别,将恩施柏杨豆干的制作过程详细展现。刘欢说:“希望利用所学的知识,让大众认识到非遗离我们并不远,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利川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民俗专家孙绘介绍,政府对于柏杨豆干,采取生产性保护。“作为传统手工艺,豆干生产耗时耗力利润微薄,但是能够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七八十岁的老人以及读小学的娃娃都能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收入。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柏杨豆干,了解非遗,保护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陈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长江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捐赠母校成为风尚 武大校友10年为捐资助建7栋楼
  • 下一篇:2017高考报名本月21日启动 网上报名分三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