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体现到基层,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地生根,党内法规的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明显改观,一些根深蒂固的积弊陋习得以克服,党员干部队伍总体呈现出正气上升、清风渐成的新气象。但也要客观地看到,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纪律的“紧箍咒”越念越紧、制度的“笼子”越织越密,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老状态“有惯性”、好状态“不在线”、新状态“找不着”,为官不为、为官难为、为官懒为,甚至甘愿退居“二线”求得“无官一身轻”的问题逐渐呈抬头之势,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全面从严治党凝聚的“正能量”和树立的“精气神”,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必须认真研究予以解决。
一、干部状态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求松绑”的呼声高。有的干部感到规矩多了、制度严了、管得紧了,一时不适应、难适从,滋生“怕”“混”“熬”的不良心态,在改革攻坚、破解难题、创新创业上畏首畏尾、束手束脚,片面强调不敢为、不能为,主观忽视必须为、主动为,人为地在有作为和守底线上搞对立、做选择;有的干部信奉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遇事首先考虑如何避风险、撇责任,但求“安全第一”、“平稳着陆”,不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有的基层干部歪曲政商“亲”“清”关系,对企业“敬而远之”,政商关系由“勾肩搭背”变成“背靠着背”,企业苦不堪言;有的争取项目和资金动力不足、热情下降,在程序严、审计严、追责严的情况下,过去那种留一点、用一点、奖一点的做法行不通了,觉得无“光”可沾,懒于向上争取,甚至出现上面主动拨、底下却不要的情形;有极个别干部觉得反特权、严规矩动了自己的“奶酪”,情有不甘、心怀抵触,或是自身有问题,本来就带着心病工作,在反腐高压态势下已成“惊弓之鸟”、战战兢兢,更害怕东窗事发、引火烧身。
(二)“压力大”的反映多。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党政同责”、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以及环保、信访等各个领域的责任制度密集出台,再加之年度考核时的多项“一票否决”,让基层干部应接不暇、疲于应付,生怕按下葫芦浮起瓢,工作状态经常是“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5+2、白+黑”,精力不济、压力山大。随着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不断加大,有责必担、问责必严已成常态,一个小问题就可能问责一串人、通报一堆人,让干部的压力感倍增。2016年11月份,黄冈市纪委对百姓问政发现的问题线索启动追责问责工作,共问责104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人,28名县级干部被集中约谈,震动和反响强烈。这种高压之下,一些干部感到苦恼困惑,不知道公车怎么乘坐、公务怎么接待、公款怎么开支,少数领导干部觉得现在饭不能吃了、车没得用了,仅有的一点权力还不能乱用,剩下的只有风险、压力和责任,不如主动选择“靠边站”图个轻松自在,导致有些岗位由“冷”变“热”,出现抢“闲位子”的不正常现象;以往非正职实职不搞,现在搞个副职虚职最合意。如媒体报道,西部某县一年有10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虚职岗位,连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也申请“实”改“非”。
(三)“要政策”的愿望强。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过去推崇的现在要扬弃、过去能做的现在要禁止、过去管用的现在已失效,一些干部长期以来形成的为官“习惯”受到巨大挑战。比如,过去超范围发津补贴、超配职数配备干部的激励手段行不通了,部分干部深感推动工作缺少“抓手”,一味要求上级给政策、松松绑,以便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在黄冈的个别地方,还存在“老区心态”,习惯于上面给资金、给政策,开拓进取意识本来就不足,而纪律全面从严、制度执行从严后,更是不愿试、不敢闯,寄希望于开“口子”,导致对没有政策或上面没有明确要求的事,哪怕对当地发展有利也不办;对政策界限不明显的事,放在一边拖着办,导致一些过去能办的事现在办不了,过去简单办的事现在复杂办,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等问题,在严格按政策、按程序办事的借口下大行其道、穿上“外衣”。
(四)“叫委屈”的情绪浓。强有力的正风反腐,让干部从“官老爷”逐渐回顾公仆本位,让少数干部感到心理失落,一方面很难找到“当官”的感觉,另一方面在无处不在的监督之下,更是倍感“委屈”,无原则地慨叹“官不聊生”,把自己列入“弱势”群体。有的干部落实“两个责任”意识不强,平时只吼吼嗓子、做做样子,等到底下人出了岔子,问责问到自己头上了,还觉得板子打偏了。有的因为历史遗留、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被问责,或是为前任的“任性”而“埋单”,也让一些干部有委屈感。有的干部对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理解有偏差,看到一些过去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小事小节问题被通报问责,总觉得小题大做,板子打重了。如最近,兰州市6名单位主要负责人因开会迟到被就地免职,又成了热点新闻。
二、干部状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干部状态方面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有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理想信念、思想认识、纪律观念等主观因素在起作用。
(一)理想信念不坚。干部在严规铁律面前心生怯意、患得患失,一事当前总是名誉利益当头,不愿带着“乌纱帽”做事,而是捂着“乌纱帽”做官,是使命意识弱化、担当精神缺失的不良表现,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不牢,精神缺钙得了“软骨病”,久坐衙门成“僚”官,人情世故取代了党性原则,功利之心取代了宗旨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现实”主义。
(二)权责关系不清。干部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在权力和责任之间反复权衡算计,一旦责任带来的压力感大于权力带来的获得感,就会选择退缩甚至通过“弃权”来“躲责”,深层次原因是没有真正树立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的理念,在权力和责任的关系上,没有始终把责任排在第一位。
(三)纪律意识不强。干部把纪律约束当成不作为的理由,把“干净”作为“不干事”的借口,把为官不易当作“反常”,把为官不为当作“水平”,把“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当作生存之道,是纪律规矩意识淡薄在作祟,导致对纪律规矩的认识 “畸形”发展,对在监督下开展工作无理“抗议”,对落实主体责任和抓早抓小、治病救人等监督执纪内涵模糊不清。
(四)调整转型不适。在政治新生态、经济新常态、作风新形态下,干部队伍状态呈现出的复杂多样性,表明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正在步入深度调整阶段。干部队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和行为定式,正面临新规矩、新要求、新变化的考验,处于新变化的适应期、新要求的过渡期、新习惯的养成期,这也是实现干部队伍治理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三、打造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干部新状态的对策和建议
干部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决定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态势。当前干部状态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虽然只是个别和局部现象,但如不加以纠治,容易像“传染病”扩散蔓延,直接影响作风建设成果的巩固深化和从严管党治党的深入推进。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要固本培元,加强党章党规党纪普及教育,强化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充分认识到现在不让做的,实际上都是党的宗旨、章程、原则、规定所不允许的,现在所做的只是正本清源,从而树正树稳树牢干部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要强身健体,以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为熔炉,促使党员干部坚持政治立身、增强“四个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引导卸下怕触“红线”的思想负担。要提神鼓劲,把精准扶贫、灾后重建和改革攻坚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阵地,让干部深入基层,接地气、去官气,增强宗旨意识,强化“清廉为官、事业有为”,全面清除畏难退缩的思想尘垢,卯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二)深化纪律作风建设,用好问责之鞭。人生如屋,信念是柱、纪律是梁。要锲而不舍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促使干部既要管住吃喝的“嘴”,也要迈开干事的“腿”。要突出履职尽责督促检查,高举问责之鞭,坚决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庸官懒政问题,对工作推动“慢”、精神状态“差”、推诿扯皮“耗”、碌碌无为“庸”、患得患失“浮”、应付了事“懒”,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太平官”、“逍遥官”, 严肃问责不手软,切实做到不换状态就换人。2016年1至11月份,黄冈市共问责处理490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8人(县级干部5人),采取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方式问责250人(县级干部47人),工作约谈82人(县级干部59人),产生正面效应、社会反响良好。
(三)把好选人用人导向,强化激励之源。要把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作为治本之策、激励之源,全面落实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使用务实重行、担当实干、实绩突出的干部,让吃苦的人吃得香、实干的人得实惠、有为的人有位子。要坚持赏罚分明、激励干事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的考评奖惩机制,把干部的政绩考实考准考细考科学,让假政绩、伪政绩、虚政绩、软政绩没有“市场”,让庸官、懒官、散官、巧官没有出路,让懒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付出代价,打造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示范链”。要落实干部“能上能下”的要求,把“狮子型”“黄牛式”的干部用起来,把怕出事、不干事、不作为的干部筛下去,让实干者敢干、无为者无位,促进干部更加担当、精进和有为。
(四)建立容错免责机制,织就“兜底”之网。既要强化问责倒逼,也要注重免责“兜底”,同步释放知止、有为双重信号,做好破与立两篇文章。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容错免责的保护机制,为敢于担当者“兜住底”,让敢于负责者“无顾虑”,营造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良好氛围。要着眼于为创新者容、为担当者容、为实干者容,给予敢于担当者一定的“试错权”,以宽阔的胸襟和坚定的态度鼓励大胆试、放心闯,不求全责备、多点赞喝彩,不让工作中的“领头羊”成为失误的“替罪羊”,使干部尽心谋事、尽力干事、尽责成事。要把严肃执纪与容错免责统一起来,严格区分失职与失误、乱为与敢为、懈怠与负责、为私与为公的界限,不让容错机制成为乱作为的“避风港”。要强化正向激励,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对干部因坚持原则、敢抓敢管,而被侮辱、诽谤、诬陷的,及时予以澄清正名。(湖北省政协委员,黄冈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统战部部长王立兵)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