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2月5日电题:“宁弯两里路、不砍一棵树”——湖北宜昌打造长江生态安全屏障纪实
新华社记者王自宸、李思远
森林覆盖率超过65%,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0%,境内99条河流水质全部保持三类以上……位于三峡工程所在地的宜昌市,按照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国家战略,着力推进“生态守护+生态产业+绿色金融+生态公民”为主体的生态三峡“宜昌试验”,在峡江两岸形成了城乡一体共同推进的生态大保护格局。
2015年11月,宜昌率先在湖北省探索“河长”治河,宜昌市市长马旭明带头任长江宜昌段“河长”,全力推动三峡库区、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水污染治理。如今,一年过去了,长江干线及支流全部100家非法码头完成取缔;沮漳河、清江流域等水域的污染防治方案陆续出台;城区运河的污水收集管网密集改造。宜昌滨江已然成为长江沿线最美岸线之一。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说,湖北宜昌作为三峡大坝所在地,担负着保证一库清水、保障三峡工程、保护万里长江的历史使命,有责任在三峡生态治理方面先行先试,努力为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区域支撑。
今年以来,一大批生态守护和生态修复的新探索在宜昌陆续开展:组建湖北省首个流域水资源综合执法局,实现跨区域、跨部门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以人大立法形式对公共绿地、山体和水域进行永久性保护;全面禁止江、河、湖、库水面网箱养殖,恢复水系生态健康;大力恢复库区植被,推进小流域治理,保障水土不流失;组建长江清漂队,及时打捞和处理上游和沿江进入长江的漂浮物……
通过生态治理和修复,宜昌水土流失面积由20年前的12028平方公里下降到现在的4800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7%,居湖北省市州第一;境内99条河流水质全部保持三类以上,其中二类以上达到71%;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常年在310天以上。
山水是最大的资源,生态是最大的优势,但三峡区域内交错着武陵山、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严苛的环境约束,脱贫任务非常艰巨,生态守护的钱从哪里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峡库首第一县秭归县是有名的贫困县,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修建库区移民重大民生工程香溪长江公路大桥,这需要秭归县安排财政资金3.5亿元,并利用国内银行贷款15亿元作为建设资金。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秭归县通过PPP模式重新确定香溪大桥建设的投资架构。2015年8月27日,投资20.98亿元的香溪长江公路大桥正式落地开工。资金有了保障,守护生态就更有了底气。为给香溪长江公路大桥建设让路,需要避让迁建14座输变电铁塔,“宁弯两里路、不砍一棵树”,原本3.6公里的线路,硬是绕行了12公里。
政府资金“一瓢水”,带动银行“一河水”,搅动民间资本“一江水”,生态资源建设的产业化、资本化,让穷财政也能“四两拨千斤”。日前,宜昌国投集团与武钢集团、长安国际信托联手共设了200亿元的宜昌绿色发展投资基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项目,越来越来多的生态“合伙人”正加入到生态保护项目中来。
“人”是生态治理的中心和原点,而这一“原点效应”已然形成“焦点效应”。数据显示,宜昌90%的村庄已完成环境整治任务,63%的农村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
黄楚平说,下一步,宜昌将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群策群力抓好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长江三峡生态文明的亮丽风景线。(完)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