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究青藏高原25年,行程超8万公里;他在大地构造、地震、干热岩地热能等领域努力探索,助力打出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生命弥留之际,他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遗愿。他是大地之子,最后魂归高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院博士生导师李德威。
从1990年到2015年,李德威每年都要到青藏高原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和相关地区的山山水水,总计行程超过8万公里。
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山,李德威已翻越了不知多少回。为了制作西藏定结县和陈塘区的地质图幅,他在5000多米的山上“安营扎寨”,吃冷饭冷菜,忍着缺氧头痛入睡。在荒芜的野外,饿了吃点干粮,困了睡在羊圈里。
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2011年以来,他相继提出取热减灾减排、地热能综合分类、干热岩地热能成因等新思路和独到见解,并将创新理论应用于海南干热岩勘查实践,在海南澄迈成功打出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
教学工作中,李德威对于自己近乎苛刻。2008年8月,李德威带着博士生高成等5人,来到西藏卡易错地区做地质教学与研究。一次,李德威对一个地质数据放心不下,决定再到野外核对。“李老师一直到深夜都还没有回。”学生高成回忆:“第二天早上醒来,李老师帐篷的灯亮了,才知道他回来了。”
今年9月14日,李德威因病去世。“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成为他生命里的绝笔。9月27日,按其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向清澈的拉萨河。
11月份,省委宣传部评选的“荆楚楷模”月度人物揭晓,李德威位列其中。省楹联学会为其撰写楹联――
报祖国鞠躬尽瘁,探热能竭虑殚精,是赤子无私,大地有情归倦骨;
育人才沥血呕心,治学问舍名弃利,今忘川远涉,秋风结实颂先生。
横批:无私奉献
省楹联学会 田丽君 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会君 通讯员何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