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徐蔚
临近岁末,一大批公司如期开启年终特卖模式,卖房、卖债权、卖子公司……时值年底,不少上市公司为了甩包袱、提业绩,用尽各种“奇葩”招式。上市公司如此花式卖资产究竟为哪般?效益又如何?投资者该如何规避这些坑,记者通过梳理和采访专业人士,为股民揭秘这场特卖会的套路和解套的方法。
卖房
多家企业出售资产避免ST
年底将至,上市公司正忙于筹备2018年年报。记者发现,近日来,公布资产转让与出售计划的上市公司开始多了起来,在这个节骨眼上,出售资产难免成了短期内突击增色业绩的一种手段。
今年10月起,三变科技开始陆续出售股权和房产。拟将估值4524万元的9套房产挂牌出售,但最终只有4套成交,余下5套房产却无人问津。12月3日,三变科技宣布原计划挂牌转让的5处房产终止挂牌,采取其他方式出售,成交价不低于评估价的90%。换言之,上述5套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哈尔滨的房产,可能将以折价10%成交。
其实,频遭举牌的三变科技经营业绩一直不太好。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17亿元,同比增长11.98%;净利润-4491.49万元。就业绩亏损,三变科技解释,由于公司销售收入及毛利率未有明显提高,各项费用未明显减少,导致第三季度亏损。公司目前采取处置部分闲置资产及加强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对2018年全年利润有较大影响。
记者注意到,浙江世宝、ST新梅、中迪投资多家非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对外出售房产,以获取收益。一上市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年终上市公司持有土地及房产,除经营所需外,以投资为出发点,为主业增加业绩储水池。甚至在关键时刻,通过出售房地产获利,起到扭亏、保壳的作用。”
减持
有公司减持海康威视赚两亿
除此之外,也不乏一些上市公司出售子公司股权为了优化资产配置,让业绩报表更加好看。上个月,浙江东方减持海康威视合计1000.87万股。经初步测算,预计可获得投资所得近2亿元,约占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27.58%。公司表示,本次减持海康威视股票的投资所得将计入公司当期损益。
杉杉股份日前也公告,9月28日、10月31日和11月 2日,出售宁波银行754.3万股,占其总股本的0.145%,经测算可获得投资收益约1.3亿元,占公司2017年净利润的 10%以上。减持后,公司仍持有宁波银行2.334%股份。
事实上,三季报杉杉股份通过卖股已经尝到甜头。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54亿元,同比增长125.27%。而这其中投资收益 9.08亿元,同比增长532.61%,主要是减持宁波银行股权确认投资收益6.58亿元、收到洛阳钼业分红款3581万元、收到宁波银行分红款6701万元以及转让利维能确认投资收益4511万元。
九牧王也通过子公司九盛投资减持了所持财通证券股份,10月24日至30日合计出售财通证券股份2504.51万股,累计成交1.87亿元,扣除成本及相关税费后,实现投资净收益为9559.23万元,占公司2017年度净利润高达19.35%。
此外,黄山旅游、信雅达等多家公司均在近段时间卖股,所获收益占公司2017年度净利润比例均在10%以上。
理财
上月买理财超800亿元
“一年更比一年红”,用这句话来形容上市公司的理财产品投资道路,可谓恰如其分。各类理财产品一直是上市公司热衷的投资渠道之一,这几年无论是参与投资的上市公司数量,还是投资总规模方面,都在不断创新高。据数据统计,仅今年11月份,就有420家上市公司购买811.58亿元的理财产品。其中,银行理财类产品是上市公司的首选。
上周四,金安国纪发布的一则最新公告表示,其位于杭州的全资子公司前期使用闲置募集资金1300万元购买的浦发银行一款结构性存款产品,现本息全部到账,并继续使用该本金中的500万元购买该款理财产品。根据公告,该款产品为保本保收益型,投资期限35天,预期年利率为3.75%。
不过,随着银行理财“保本”优势的逐渐减退,券商理财产品逐渐出现在上市公司的视野当中,这主要由于券商理财产品具有“保本”特性。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11月份至少已有4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72只券商类理财产品,合计金额达31.15亿元。
监管
频频问询完善淘汰机制
去年证监会曾明确表示将强化对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行为的监管力度。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一些年末突击提利的行为,监管层今年也将重点关注。
三变科技、中迪投资等出售资产事项就已遭到深交所的关注。具体来看,深交所曾对三变科技出售房产事项下发问询函,要求三变科技补充说明拟挂牌出售上述房产的具体原因,房产取得时间、方式、成本、主要用途,本次房产出售是否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并结合上述因素进一步分析本次交易的必要性等问题。
同样,中迪投资在发布拟出售房产的公告之后也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深交所表示,中迪投资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3万元,本次房产出售可能对公司2018年业绩产生较大影响。“有些公司为了规避退市风险和亏损,到了年底,靠卖家当过日子,这种现象是A股一个顽疾。”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化”过的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完整地反映公司报告期的财务状况,将严重损害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加大对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行为的监管力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完善A股的淘汰机制。”董登新说。
避雷
关注主业突出的公司
资产出售短期内或许可以让年报显得很好看,但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来说却并非长久之计。以往出现过个别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踩雷”,导致利润大幅亏损。所以,投资者在甄别公司业绩时,着力点应在主营业务上,而非在投资收益、政府补助等非经常项目上。
董登新称,“主营业绩突出,经营现金流充足或是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的上市公司,才能帮助投资者获得稳健的投资。”
那么,该如何甄别这些上市公司“美化”后的报表呢?国都证券武汉江汉北路营业部分析师陈灵指出,企业销售业绩是反映还款能力的真实写照,基于此,银行首当其冲会将目光锁定在企业三年来的销售收入上,“一般来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大于8%,说明该企业的主业正处于成长期;如果该比率不足5%,说明该产品将进入生命末期了。”
值得注意的是,比如一个公司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大部分,其实就是说明这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不行,“很多公司都是炒股赚的钱,或者卖资产赚的钱,虽然最后报表的数字好看,但并不能反映公司真实的状况,这种股票不会长久,要规避。”陈灵说。
此外,要看资产负债率是不是过高,一般来说制造业50%―60%就是个警戒线了,当然现在流动性过剩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其次重要的就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之间的关系,总体看是否合拍,如果应收账款大幅异动,甚至是大大超过主营业务增长,那不是好事情。虽然资产负债表重要,但是成长性公司可以稍微放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