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彭磊、通讯员金鑫)12月22日,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宣布,该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将登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奖。
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19年5月在上海举办,期间将进行第十六届文华奖评选,评出10个文华大奖和10个文华表演奖。
根据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总体安排和《文华奖章程》,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下,部分省、市、区已完成文华大奖初评和文华表演奖申报工作并进行公示。舞剧《天路》(北京)、沪剧《敦煌女儿》(上海)、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湖北)等一批剧目将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文华奖全称“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是文化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政府奖,设文华大奖、文华表演奖等奖项。该奖项创办于1991年,起初为一年一届,1998年起改为两年一届,2004年起改为三年一届。迄今已举办十五届。
该戏以潜江“虾稻共作”第一村熊口镇赵脑村发展为原型,讲述“河西村”在改革开放40年间从水凼子、穷窝子、光棍村变为美丽富饶的新农村。该戏于今年10月亮相第三届湖北艺术节,广受好评。
连日来,由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在全省各市州巡回演出,受到观众追捧。他们一致称赞: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好戏,是花鼓戏剧种的又一精品力作。
从武汉到孝感,从荆州到鄂州,大型现代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演到哪里,就在哪里掀起花鼓戏热。《河》剧富于时代特色、接地气的剧情,紧凑的节奏,加上新颖别致的灯光、舞美,特别是演员们的倾情演出,让广大观众深深沉醉在花鼓戏的艺术魅力之中。期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人、高级编剧刘玉琴受邀来潜江观看演出,赞不绝口,称该戏“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综合艺术之美”。
附:当代题材优秀戏曲作品的新收获
一一评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
刘玉琴
最近,受邀来到曹禺故里一一湖北潜江观看了当代题材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该剧由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湖北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出品,感觉这部新作清新脱俗,赏心悦目,演员阵容整齐,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综合艺术之美。
首先,作品注重突破与创新,在传承和创新中有自己独到思考。作品没有围绕农村脱贫致富常见的修路建桥、扶贫扶志等侧面进行讨论和挖掘,而是别开生面,以新的视角,通过两代人的情感纠葛,巧妙地勾勒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艺术地揭示了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现实情景和发展前景。作品虽叫《河西村的故事》,但是它把时代和脱贫都当成了背景,没有直接讲述村庄前后的发展变化,而是重点讲述了人的故事,通过养虾人的情感故事完成叙事。看起来说的是年轻人的情感故事,却又更是老一代的情感纠葛,在新和旧、子女和父辈之间展示了曾经的贫穷和今日的生活美好。人物的情感命运和时代的发展变迁紧密相连,以个体的体温传递了时代的热流,以小人物的命运折射了中国农村乃至4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真实感人,以情动人。
作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刻意地去求“大”,而是落细落小,没有费尽周折的去结构波澜起伏的故事,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情”字上做文章,扎扎实实地讲了一个让人心动的故事,简练、集中,以情感的起伏拓展了时代变化的张力,在时代精神的强烈意蕴中,铺展开人物的情感命运,体现人物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作品小中见大,以小搏大,体现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本色和崭新创意。题材的独到选择到舞台的别致呈现,是对农村现实题材戏曲创作范围的有益拓展,是对现实题材进行充分戏曲化创作的有益尝试,是戏曲当代题材优秀作品的新收获。
其次,清新质朴,有生活气息,紧扣时代脉搏,而又将响亮的讴歌、鲜明的题旨变成艺术化地传达,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作品的主题比较厚重宏大,跟改革开放有关,跟新农村建设有关,跟美丽家园有关,但表达上却力求轻松、质朴和清新。从内容的组织到语言方言的运用,从舞美的风格,到服装、唱词等各方面的调度和处理,都富有情趣,鲜活时尚,让人赏心悦目。看得出主创人员对作品品相和风格的统一把握能力和追求。因而一个承载了重要命题及悲欢离合的情感纠葛的故事,让人心动情动的同时,又能以轻松清新的风格样式来呈现,这在戏曲农村现实题材作品中还是比较少见的,显示了比较高的建构故事的艺术水准,地域特色浓郁,生活气息浓厚,自然质朴有吸引力。
更为重要的是主创者的艺术自信和艺术把控能力值得称道。作品与时代紧密相连,但又尽力摆脱了喊口号贴标签、生怕别人不知道创作意图的创作思维,没有常见的套路和大话空话,而是巧妙智慧的讲故事,讲得从容不迫,主题被传递地不动声色,好听好看好玩。一度二度创作综合呈现有机统一,效果出色,有艺术个性,又有艺术美感。
第三,女子歌队的作用和运用,别具一格,不仅参与叙事抒情,而且合唱伴唱、烘托气氛,场景置换、推动剧情等,表情达意,幽默诙谐,既在戏中又在戏外,是多种角色的有机融合,也是时空的巧妙组织与穿插,有创意,也新鲜。音乐很好听,流畅轻快鲜明,有花鼓戏的音乐传统,又融合了多种音乐形式,包括民歌民谣小调等。舞美简洁唯美,有动感,与剧情的内容节奏、情感起伏有机相融,场景切换快捷自然。花鼓剧团整体的演员阵容让人眼前一亮,不但整齐,还各有亮点,体现了戏曲的综合艺术魅力。
40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给剧作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以独到的眼光去发现、去呈现,完成宏大叙事和个人情感、深厚主旨与俗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对二度创作是挑战,也是机遇,这部作品在这个方面提供了良好启迪,艺术地反映了大和小的关系,以小见大,以情见长,收到了良好效果。(作者系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