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57岁的著名作家余华端一杯水,轻松走进华科东九教学楼一间普通教室。
教室里人已爆满,能站的地方都挤满了人,大家都为听他来湖北讲第一课。
余华误解了主办方的安排,他以为他是来听课的。得知要讲课,他端起水杯笑:讲什么呢?台下齐声道:文学与人生!
于是,一个半小时,余华从其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最新长篇《第七天》,带大家在自己的文学之路上走了一遍。
感谢一个人和一本杂志
余华说,要感谢一个人和一本杂志。“人”是李陀,“杂志”是《收获》,是他们把余华变成今天能站这儿说话的人。
当年余华将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给北京文学副主编李陀看,“李陀跑我房间对我说,你走在中国文学的最前面。我非常吃惊,怎么那么快就走到最前面了呢?”小说很快在北京文学发表,头条。李陀那句话,大大鼓舞了余华。
余华说:我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小说发表在《收获》。《收获》在我心目中是中国最好的杂志,当时程永新、李小林和肖元敏3位编辑非常负责,只要能发表或有希望发表的小说,他们都读过。
余华以前以为巴金没读过他的小说,后来知道,巴金作为《收获》主编,到暮年还一直看稿。余华的小说发表前,巴金都亲自看。《许三观卖血记》发表前,巴金做了手术,女儿把小说念给他听,他同意才发。
余华说:“感谢巴金,因为他的庇护,我们这代作家才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张艺谋电影《活着》太保守
小说《活着》是公认的中国当代文学力作,张艺谋的同名电影也让人印象深刻。有大学生问:张艺谋的电影把小说结尾改了,请问余华怎么看?
余华说,当年小说《活着》还没在《收获》杂志刊出,张艺谋就问他要杂志清样,很快决定改编成电影。“张艺谋看完小说,确实说过,小说这么惨下去,观众可能接受不了。”当时小说还未刊发,余华对其社会反响心里没底,“我认为张艺谋可能是对的。”2013年,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将《活着》改编成同名话剧,也问余华:小说这么惨,观众能不能接受?
余华说:“当时我告诉孟京辉,张艺谋当年这样问,我不敢回答。但我现在敢肯定地回答你,观众能接受,因为20年了,小说《活着》的读者没减少,印数不断增加,你低估了读者对悲剧的承受能力!”
孟京辉忠于原著把《活着》搬上舞台,结果大受欢迎,一票难求。孟京辉接受记者采访,回答与电影《活着》比较的问题,他说,张艺谋太保守!余华讲到这一节,华科课堂里全场大笑。
记者 别鸣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