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洪山菜薹闻名的武汉市洪山区曾经是典型的农业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武汉经济社会大发展,洪山区从城市边缘走向中心,但高度依赖房地产的发展模式让城市病愈来愈重:交通拥堵、街道脏乱、洪涝频发……
作为武汉市最年轻、面积最大的主城区,“病症”不断的洪山区如何摆脱大拆大建、迈向高质量发展?洪山区把目光投向了37所大学聚集于一区的独特优势,主动求变做“大学+”文章,谋求大学与城市融合共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武汉市前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0家,位居全市行政区第一。
房地产热过了怎么办?
一个个楼盘如雨后春笋冒出,房地产一度占GDP的四成以上,税收占比过半,土地财政让洪山区日子过得相当殷实。
钱袋子慢慢鼓起来了,各种矛盾和城市病也接踵而至:工地繁多、重卡轰鸣、尘土飞扬,“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被称为“大农村”。2016年汛期的那场暴雨,更是把城市粉饰多年的“美妆”冲刷殆尽:武汉南湖附近社区被洪水围困月余的新闻让洪山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尽管依托城中村改造带来的房地产繁荣,还能过几年好日子,但之后怎么办?”洪山区委书记杨泽发说,“痛定思痛,如何在求变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洪山发展的首要难题。”
历史让洪山调转车轮,把目光投向区内一直“相敬如宾”又“老死不相往来”的众多大学。
37所高等院校,65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5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机构,47名两院院士,1.5万多名正高以上职称专家,60万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放眼全国,很少在一个区聚集如此多的科教智力资源。
然而,这么一个“金疙瘩”却长期被束之高阁。洪山区大学之城建设服务办公室主任李海涛说:“高等院校多直接隶属省部级单位,区里常常遭遇‘小马拉大车’;高校内人口稠密,周边鱼龙混杂,市政管理的挑战和负担很大。”
2011年,洪山区发力“大学之城”建设,力求将科教、人才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求解转型发展的密码。
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
整合区域资源,深化区校合作,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经过8年的发展,洪山区大学之城建设驶入快车道。
一切从打破坚冰、开展文化融合开始:城市给辖区内高校提供优质的基础服务,高校则以文化设施回馈城市。
湖北工业大学武南片区湖工小区与附近棚户区交错一体,社区人员混杂、交通拥堵,矛盾纠纷不断;洪山区主动协调,新建学校家属区。
走在洪山区协助修建的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绿道,湖岸整洁,风景秀丽。“通过改造,高校变得更加美丽,不仅是学子的校园,也是市民的游园。”洪山区园林局负责人施庆军说。
“一不怕麻烦,二不怕委屈。”李海涛说,通过“一对一”走访,洪山区为高校“量身定制”服务措施,一段段道路修建或打通,一片片老旧区域得到改造;“校校通”公交开通,人才公寓解决“安居”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洪山区2018年累计解决高校各类需求40余项。
城市滋润大学,大学“反哺”城市。在青菱街武汉科技大学社区服务中心,不时有专家轮流坐诊,还有定期的医疗讲座和免费义诊等医疗服务。洪山区将辖区内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的校医院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华中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的专业博物馆、华中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的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
随着区校合作项目逐步落地,城市与大学的互动正从物理反应向化学反应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围绕高校的环大学经济圈雏形渐现:环华中科技大学大型科技孵化基地、环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健康产业街等经济圈、环武汉理工大学理工“智谷”。另有环绕省农科院共建南湖城市副中心即将启动、环华中师范大学“中部学谷”即将呈现、环中船重工722所国防科技产业园即将建成。
“希望未来洪山既是城市,又是大学”
首届大学之城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得主、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王选鹏的超级纸电极及电池产业化项目,获得了450万元融资,将在洪山区校共建平台孵化。
目前,洪山区31个大学生创业专区、23家孵化器、23家众创空间生机勃勃,全区孵化器面积达到92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4000余家。
上月,在洪山区政府会议中心,辖区37所高校中的34位校长(院长)探讨“大学之城”未来方向,现场签约12个重点项目。既有区校共建产业园与科技孵化器,也有科技公园、商业街区,还有校城交界地块的整合利用。
杨泽发说,下一步将每年筹措10亿元左右用于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扶持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校园雨污分流改造等。同时,探索高校院所合作审批项目全程帮办服务,布局高校政务服务“微中心”,打通政务服务进高校“最后一公里”。
洪山区大学之城建设正开花结果。2018年,洪山区GDP将突破千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将达10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新增1家全国单项冠军、6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留住3.3万大学毕业生,居全市行政区第一;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总部经济、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科技创新5大产业集群。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说,大学之城建设为科技转化插上翅膀,孕育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湖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说:“大学之城建设是洪山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城市和大学是命运共同体。”杨泽发说,“未来,希望整个洪山既是城市,又是大学。大学生在这里是城市的一分子,实现学习、生活、创业无缝对接;市民在学校能无差别享受大学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思远、王贤)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