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4时41分,8岁的杨知叶第一个来到青和居社区“四点半学校”。她买了一份酱香饼,特地拿了两双筷子,准备给张咏梅老师吃一半。“我今天买吃的耽误了几分钟,平时从学校跑过来只要3分钟就到了。”
青和居社区“四点半学校”活动
张咏梅是共青团青山区委派驻青和居社区“四点半学校”的专业社工,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张老师给杨知叶倒了一杯热水,还给她重新扎了扎跑散的头发。
“四点半学校”让学生放学后有人管
走进青和居“四点半学校”,淡蓝色的天花板、卡通风格的墙纸、黄蓝相间的多边形课桌立马就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教室分三个区域,分别是可以进行沉浸式阅读的沙发区、提供综合活动的教学区和可以烘焙蛋糕的手工区。各种玩具一应俱全,可以看书,可以画画,还可以玩积木。
杨知叶每天下课都来这里。她就读的青山区桥头小学距离青和居社区不到400米,步行只要5分钟左右。当天的语文作业是写作文《找春天》,老师要求给文章画配图。对于二年级的她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难的家庭作业,直到6点“四点半学校”放学,她也只写出来了第一自然段。
青和居社区“四点半学校”活动
杨知叶父亲去世,妈妈在商场做销售,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9点半下班。每天下午,杨知叶从“四点半学校”出来后,好朋友陈子衫的奶奶会先接她,妈妈下班后再去陈子衫家里接她。有时候陈奶奶没时间,张咏梅老师会送她去她妈妈朋友开的彩票店。对于杨知叶来说,张老师成了她课后最好的“大朋友”。
和二年级的杨知叶相比,六年级的盛权超自我管理能力更强,当天的作业只花了半个小时就写完了。他和三年级的弟弟盛权智都在钢城四小上学。据了解,青和居“四点半学校”能承接钢城四小、桥头小学和钢城二中3所学校的学生。根据规定,6-14岁的青少年都可以免费来“四点半学校”。
从钢城四小到青和居“四点半学校”不到100米,每天下课后,盛权超和弟弟几乎都会来这里做作业,哥哥先做完,等着弟弟做完了一起回家。走回家大约20分钟,差不多六点半,父母也正好到家。两兄弟的父母在武昌区一家企业做互联网教育工作,上班工作忙,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家里也没有其他长辈照看,哥哥就成了照顾弟弟的“小大人”。
青和居社区“四点半学校”活动
在这里,大朋友让孩子们不再孤单,“小大人”和弟弟一起快乐成长。
从网吧找孩子演变出“四点半学校”
青和居与周边的青宜居、青康居等一起,构成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改回迁社区。对父母工作忙、家里没有老人帮忙的家庭来说,孩子放学后如何托管成了难题。
张咏梅说:“学校周围的培优班很多,但较高的价格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接受的,培优也要因人而异。在市场之外,‘四点半学校’相当于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搭起了一座安全桥,解决的是群众需求最末梢的问题,打通了服务青少年‘最后一公里’。”
6岁的江紫纯还在读幼儿园大班,没有作业的她来“四点半学校”主要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外婆熊秀霞在一旁织毛衣守着她,“一开始听说青和居有免费的托管,我还不相信。来了几次之后,外孙女就吵着每天都要来。在这里有朋友陪她,比在家里一个人看电视玩手机强多了。我不懂拼音,上小学之后这里还有老师帮忙辅导作业。每个孩子都要签安全协议书,社区还给免费买保险,我完全放心”。
钢花119社区“四点半学校”
“四点半学校”并非青和居首创。2005年,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后喜欢进网吧的问题,青山区钢花村街119社区党组织建立了一支由社区“五老”组建的“未成年人教育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除了会定时巡查社区周围的网吧,把上网的孩子找出来,还为双职工家庭提供免费的子女托管和课业辅导。
托管班成立之初,办学条件有限。志愿服务队队长、老党员董淑华号召社区居民、青年志愿者、爱心企业家、区内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爱心捐助。辖区大学生也提供无偿服务,到社区教孩子们英语,和他们一起做手工。场地和服务逐渐走上正轨后,“四点半学校”的概念应运而生,青山区也开始在全区推广“119(社区)经验”。
从远离网吧感受快乐童年,到填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真空期”,时代在改变,不变的是免费的公益服务模式,改变的是“四点半学校”社会教育理念的创新。
科学化托管模式逐步成形
2018年,在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中,“四点半学校”作为青山区“红色引擎共同创造”的一个工作载体,再次得到强化。在团区委牵头协调下,各方资源被广泛整合,“四点半学校”通过进一步完善服务、拓展内容,由单一的托管职能提升为集人格塑造、意识培养、法治教育、道德培育为一体的创新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全面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健全。
现在,除了周一到周四下午的日常托管和作业辅导外,周五下午和周六一整天都是活动时间,寒暑假还有托管班。119社区“四点半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爱国爱党课、法治文明课等一系列有趣的课程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八大家花园社区“四点半学校”的VR体验机、绿植种植盒子、纳米黑板等高科技设备更是打造出了八大家独特的四点半品牌。
在日常管理中,团区委从区级层面对旗舰型、标准型和便利性“四点半学校”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全覆盖无遗漏。同时,与社区合作,整合社区现有场地资源,对功能不达标的进行改造升级。政府购买服务,聘请专业的社工组织与社区青教社工共同参与日常管理,每日记录台账,每月定期培训。学生每日签到签退。每个“四点半学校”需保证每月活动不低于6次,活动形式坚持参与性、教育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八大家花园社区“四点半学校”
截至目前,青山区统筹打造“四点半学校”共67家,全面对接3.2万名6-14岁青少年,参与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学校在职教师、大学生、社区“五老”(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等各类志愿者及社工约1000余人。年开展课程10000场次,服务学生20多万人次,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点半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随着课外培优机构种类的日渐丰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去培优机构托管,“四点半学校”的生源逐渐减少。如何优化资源、服务和管理,吸引更多学生,是“四点半学校”未来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记者李锐 见习记者覃柳玮 共青团青山区委供图)
(责任编辑:陈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长江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