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好人”年度人物何秀英 江夏区委宣传部供图
“江夏好人”故事分享会3月7日举行,右六为2018“江夏好人”年度人物何秀英 王运良 摄
今年81岁的何秀英是江夏区五里界孙家店村人,她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媳37年,经过她的精心护理和爱心呵护,瘫痪儿媳已能下床行走。
何秀英21岁时,和詹少金结为夫妻。当时詹少金的父母都健在,尽管当年生活条件很差,但一家人其乐融融。詹少金的父母慢慢变老,身体越来越差,何秀英作为儿媳,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公公婆婆。现年83岁的詹少金说:“当时生活很困难,粮食不够吃,她宁可自己挨饿,也想方设法让公公婆婆吃饱。”
婆婆借钱救回命悬一线的儿媳
1980年,何秀英的大儿子詹益红和河南女子何承荣结婚,一家人和和美美。儿媳何承荣和婆婆何秀英一直相处和睦,从没红过脸。次年8月,随着一声婴啼,何秀英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孙子,一家人沉浸在添丁进口的喜悦中。
然而没多久,大儿媳何承荣突然发高烧昏迷。当时何承荣高烧43℃,入院治疗3个月,依旧高烧不退,除了眼睛之外,身体没有一个部位可以动弹,宛如植物人。医院认为这种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没有治愈的希望,一度将何承荣送进了太平间。
“那时真的很困难,我把家里的粮食卖光,甚至把留着来年做种子的口粮都卖掉,筹钱为儿媳治病。”回忆儿媳妇住院的往事,何秀英老人欣慰地说,“好在有亲朋和乡亲的援助,几乎所有亲戚朋友都借过钱给我们,村子里的乡亲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帮我们渡过了难关。”
为了给儿媳治病,何秀英一家五块钱、十块钱地找亲戚、朋友、邻居借。“我们几乎借遍了所有亲戚和邻居。”何承荣退烧回家后,就瘫痪在床,全身不能动弹。祸不单行,儿媳住院期间,大儿子到处借钱筹医药费,途中出了一场车祸,导致手部骨折,照顾自己都成了问题,更别说照顾妻子了。儿媳在医院需要照料,家里还有农活要做。“那个时候很苦,我手臂不能动,干不了重活,很多事情都靠妈妈做。”何秀英的大儿子詹益红说,“我妈妈白天种田,夜晚还要去看我瘫痪在床的老婆,太累了。”
“儿媳妇也是我的女儿,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她”
就这样,何秀英在儿媳何承荣还未来得及尽孝的时候,反过来开始照顾因病瘫痪在床的儿媳。“儿媳妇也是我的女儿,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她,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放着她不管。”
患病后的前4年,何承荣完全瘫痪在床,不能下地,连坐立吃饭都做不到,婆婆何秀英只好一口一口地用勺子喂给她吃,一日三餐从不间断。何承荣不能翻身,一个姿势躺的时间稍微有点久,何婆婆就小心翼翼地帮媳妇翻身,用毛巾为她轻轻地擦拭身子,服侍她吃药,照顾日常起居。
由于病痛,前几年,一向好强的儿媳何承荣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面对意志消沉的媳妇,何秀英站出来说:“承荣,我们全家都没嫌弃你,你可不能自己嫌弃自己啊!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你的。”饿了,热腾腾的饭菜喂给儿媳吃;渴了,温热的茶水递到嘴边;脏了,及时给儿媳清理干净;累了,一双温暖的手给儿媳按摩全身……
37年间,何承荣身上没有起过丘疹,没有生过一次病,没有任何异味。为了做到这些,何秀英婆婆早上三四点钟就要起床。
看着婆婆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何承荣不禁泪下:“别人家都是婆婆年纪大了,儿子儿媳来照顾,可我们家不一样,我年纪轻轻就瘫在了床上,除了嘴巴能说话、头还能转动外,根本做不了任何事情。婆婆对我,胜似亲生母亲。”
院子里栽木桩让儿媳练习站立
在婆婆何秀英的精心照料下,儿媳何承荣在瘫痪后的第五年,先是嘴巴能动,后来是双手能动,最后上半身都恢复知觉了。一步步的改善,让何秀英看到了希望,她产生一个想法:“能否让儿媳站立起来并且自由行走?”
在当时既没有钱请康复医生,也没有钱到医院做康复治疗的情况下,这个想法看似天方夜谭。何秀英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农村人最朴实且智慧的方式——扎木桩。
在儿子的帮助下,何秀英在自家门前为儿媳扎了十多根木桩,让儿媳扶着木桩练习站立。
“刚开始,我很担心,怕儿媳摔倒受伤,病情更严重。在儿媳刚扶木桩行走时,我总是跟在她后面,伸出双手扶着她。”何秀英说,坚持练习一年后,奇迹出现了:何承荣能拄着拐棍慢慢挪动行走。虽然不能干活,但在何秀英的照顾下,生活已能基本自理。
“何太婆是个好人,她善良、勤劳,家里很困难,但很坚强。她从来没有和隔壁邻居红过脸。邻里谁家有事找她搭把手,她总是随叫随到。”何太婆的邻居夏女士说。
五里界街孙家店村支部书记张爱珍说:“何婆婆是我们孙家店村的精神标杆,她坚强、善良、勤劳的品格影响了很多村民。在她的带动下,我们村各家越来越和睦,亲情氛围越来越浓厚。” (通讯员王夫之 刘龙腾 陈培泽)
(责任编辑:陈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长江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