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8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揭秘海洋生态系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中的响应过程”,入选“2018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此次发布的十大进展,集中反映了最近一年我国在古生物学各领域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成果,不仅有助于探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奥秘,同时具有一定的科学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该学会自2017年1月开始开展“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评选和发布活动,每年一届,迄今已有3年。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地质微生物记录海洋和陆地的极端环境事件”,入选当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这是该校连续两年入选这一奖项。
宋海军教授研究团队2018年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和《美国地质学会会刊》(GSA Bulletin)发表了关于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中海洋生态系演变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导致海洋生态系表现异常,出现一个畸形的生态系。在显生宙大多数时期,非移动型动物在海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伴随着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的发生,早三叠世的海洋以游泳型动物占主导地位。该研究发现,生物多样性在灭绝事件发生后就开始反弹,在500万年后恢复到了灭绝前的水平,而生态系统的恢复时间要长一个数量级,需要5000万年,直到三叠纪末期才恢复到灭绝前的水平。这表明大灭绝事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要比当前的认识更为严重,破坏后的恢复和重建时间远长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时间。
此次入选“2018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科研成果分别是:三叠纪具喙的基干龟类及龟类的早期演化;改写有袋类动物起源历史的混元兽;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人类踏足高海拔青藏高原腹地;古生物学教材《生物演化与环境》;从化石研究现代鸟类生物学特征的演化;首次发现迄今最早的不对称飞羽;揭秘海洋生态系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中的响应过程;埃迪卡拉纪具附肢两侧对称动物的足迹;“雪球地球”促进动物演化;贵州剑河寒武系苗岭统及乌溜阶层型剖面和点位。这些成果涉及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古生态与古环境、早期生命、地层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大多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记者龚雪、通讯员陈华文)
(责任编辑:陈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