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中科院水生所:“水中大熊猫”仍栖息伶仃洋

时间:2019-03-14

中华白海豚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港珠澳大桥所在的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这一濒危物种的重要活动区域。3月1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为最大限度保护中华白海豚,使“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愿景实现,水生所人已默默付出了9年的心血,并提供了一定的原创性技术支持。如今,相关的白海豚保护研究仍在持续进行,希望白海豚能一直在珠江口水域安全栖息。

撩开白海豚的神秘面纱

“因天气原因,一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无法出海观察的,即使能出海,也很难判断海豚们当天会出现在哪儿。”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告诉记者,中华白海豚生活的海域天气变幻莫测。海上风浪大、噪音大,为了记录到质量较好的白海豚声音,王克雄和他的团队需要乘小船或快艇常年在海上“漂”着。

中华白海豚是“美声大师”,它们擅长使用声音进行个体间的通信交流、导航等。它们用于导航、定位的回声信号,人耳听不到(人耳所能感知的频率范围为20Hz至22kHz,而海豚的回声定位信号的频率通常会超过100kHz);但用来进行个体间交流、群体协作和抚幼等具有通信功能的哨叫声,多数可被人听到。但因为它们在水下发声,科研人员在船上又较难听到。“遇到白海豚,我们要到它们前方500米左右的地方,关掉快艇发动机,静静地等它们游过来。”王克雄曾与“世界上最后一头白 豚”淇淇朝夕相处了近20年。近年来,他将绝大多数精力用于研究中华白海豚这一濒危物种的声学保护上。

港珠澳大桥横跨的伶仃洋是中华白海豚最大的栖息地。在这片水域,水生所牵头的科研人员花了9年时间记录中华白海豚的声信号,并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声学研究,逐渐揭开了中华白海豚声呐探测和声音交流的神秘面纱。

施工为白海豚“让路”

科研人员发现,打桩产生的噪声对中华白海豚带来的威胁最大,振动锤的噪声有可能对海豚造成通信干扰和潜在的生理损伤。因此,国际上保护海豚通常采用的200米安全施工距离(即在离施工水域200米距离内观察到海豚时停止施工)并不适用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研究发现,距离施工水域500米之外,噪声增量就没那么明显了,依据这一研究结果,水生所牵头的科研人员第一时间向大桥管理局提出了采用500米安全距离的建议,为保护中华白海豚提供了更科学的保障。

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引导”中华白海豚远离危险噪声?核心技术是声学保护,大致分为两类:较为简单的是船舶噪声驱赶,复杂一些的是发声装置声学驱赶,让白海豚能在进入危险的施工水域之前,听到具有威慑力的声音,继而回避和远离这些声音。

由水生所牵头的科研人员针对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施工特点和中华白海豚的声学属性,精心设计了中华白海豚的最佳声学保护方案,并且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针对港珠澳大桥施工期间,利用声学主动驱赶中华白海豚远离施工噪声区的声学驱赶操作技术规程。大桥建设期间,施工为白海豚“让路”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今,珠江口一带仍可能生活着不少于2000头中华白海豚,这也是全球最大的白海豚群体。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孙慧 原静

(责任编辑:余凌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湖北40城入列国家园林城市 数量居全国第二
  • 下一篇:武汉出台措施促猕猴桃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