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实现“一河一绿廊”美景――
武汉发布耕地河湖休养生息方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唐晓安 通讯员 周钢 韩俊
建设生态化大武汉,需从保护耕地河湖资源着手,为大自然“减负”,实行休养生息。1月2日,武汉市发布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实施方案(2016-2030),提出到2020年,该市耕地河湖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的政策与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该市耕地河湖资源利用与养护全面步入良性循环。
武汉市发改委农经处负责人介绍,该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是,尊重自然,全面保护。通过最严格的管控,减少人为扰动,增强耕地河湖的自然循环恢复能力。
“三大行动”,让耕地休养生息
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石油农业,现加速向生态农业转变的过程。
石油农业高投入、高产出,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生态失衡现象突出。《方案》提出,武汉市将重点开展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三大行动,力争2-3年内全市秸秆还田率达60%。同时,抓好田块整治、土壤改良、排灌设施建设、田间道路整修、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完善、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配套、农业科技服务以及后续管护强化等8项工作,实现耕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该市发改委农经处负责人介绍,武汉将对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等有序实施退耕,退耕地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对重度污染耕地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鼓励种植苗木花卉。
在蔬菜种植区域,将推行每三年水旱轮作一次。在水稻种植区域,倡导粮绿(肥)轮作,粮豆轮作、粮油轮作、粮饲轮作,实行“用养结合”。《方案》提出,到2030年,武汉市平均耕地有机质含量较2020年提高0.5个等级(别),耕地利用高效、质量稳定、环境安全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打造“一河一绿廊、一湖一玉珠”
“百湖之市”的武汉,水域面积2117.6平方公里,列入保护目录的湖泊166个,水域面积和湖泊数量均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方案》提出,2020年,武汉各区主要湖泊港渠截污治理全部完成,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新城区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75%,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稳定为100%。水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初步建成,河湖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2030年,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逐步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一河一绿廊、一湖一玉珠”“两江四片七水百湖”的水系-生态-经济复合格局。
据介绍,“一河一绿廊、一湖一玉珠”指通过最严格的河湖水污染防控、治理,让休养生息的每条河流变成一条绿色生态长廊,让每一个修复后的湖泊,变成一颗颗镶嵌在武汉各地的碧玉。通过加强沿江两岸污染源治理,综合运用河湖清淤、水系连通、生态调度等措施,开展盘龙湖生态水网构建、金银湖水系连通工程、大东湖水网构建工程、汉阳六湖连通工程等,实现境内河湖水生态系统全面保护。
武汉将划定河湖纳污限排红线,包括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人工养殖,禁止船舶在水源保护区内停靠等。同时,将按照“一河(湖)一策”管控要求,实现中心城区湖泊彻底截污;对于水质较差湖泊,将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生态水网构建等方法,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
定期监测预警,实施责任终身追究制
为保障各项管护治理措施精准实施,武汉将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和政府各方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河湖资源保护的格局。《方案》提出,武汉各区级行政区要以各红线为约束,将水生态空间保护红线作为区内空间开发的底线。同时,实施“大湖+”战略,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河湖水域和自然岸线,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对全市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行全面禁捕。
同时,武汉市各区要把耕地河湖休养生息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武汉市将建设“全要素监控、全过程管理、全风险防控”的耕地河湖环境监测预警平台,定期监测资源保护修复进程并对重大污染事件和热点敏感区域进行预警,并将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