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泥瓦工人逐梦艺术人生

时间:2019-03-26


新华网武汉3月24日电(连迅 吴至清)“一个人一定要有追求,有了追求就一定要去实现。”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曾经做过泥瓦工人的陈汉生放弃赚大钱机会,转身走上逐梦艺术之路。

陈汉生于1956年出生于武汉市汉正街的一个泥瓦匠家庭,小时候喜欢体育运动,中学时候爱上了书法。“那时候夏天没有电扇,更没空调。我就准备一条湿毛巾放在旁边,晚上练毛笔字写到12点。”陈汉生回忆说,当时父亲为了省电,也为了陈汉生的身体,晚上一到12点就拉闸断电,催促他睡觉。

高中毕业后,1977年陈汉生跟随父亲来到建筑队做了一名泥瓦工人,与砖瓦灰石打上了交道。不甘心每天的重复劳动,陈汉生打起了灰石的“主意”。他总能搞出一些创意,用灰石堆出不同造型的作品,栩栩如生。由于建筑队效益不佳,7年后陈汉生离开建筑队,靠给别人做假山和雕塑谋生。

上世纪80年代,汉正街小商品批发经济兴起。80年代后半期,陈汉生加入了汉正街个体户大军,做起了商品批发生意。由于脑瓜灵活为人诚信,陈汉生的生意风生水起。“我在汉正街有自己的门面,赚了不少钱。”他说。后来陈汉生还当选为个体协会副会长。

就这样做了将近10年生意,陈汉生越来越觉得生活没有激情。“赚钱不是我喜欢做的事,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做艺术家的梦想。”从2003年开始,陈汉生彻底放下了手中的生意,把自己关进工作室,一门心思搞起了艺术创作。

7年的泥瓦匠经历让陈汉生对雕塑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之后的艺术创作中他把自己对雕塑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除此之外,自小喜欢书法的陈汉生继续研习书法艺术,还逐步向绘画艺术拓展。

在创作中,为了让自己的虾画的生动形象,陈汉生专门养了一年的虾,每天观察它的一举一动。为了画竹子,他多次前往湖北咸宁的大山里,一住几天,观察竹子的生长和各种天气下的形态。为了精益求精,陈汉生会因为一幅书画作品的运笔而反复练习,也会因为一件雕塑作品的细节而反复修改。

陈汉生说,做艺术一定要有创新,有专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向前辈老师学习的基础上,陈汉生尝试把书法、绘画和雕塑艺术融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在画国画的时候,他将雕塑的技艺融合进去,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在雕塑的时候,他将国画技法融合进去,让雕塑更有古朴感。陈汉生还曾创造性地将彩色雕刻运用于装饰玻璃板上,成功地将《清明上河图》完整地复原在长达17米的破璃板上,得到同行称赞。

经过多年努力,陈汉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先后创作书画作品四五千幅,完成雕塑作品30多件。他的书法、国画和雕塑作品受到不少人欢迎。2015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武汉举办,陈汉生创作的黄铜组雕《喜怒哀乐》——“雪竹”“风竹”“雨竹”“晴竹”落户湖北馆。

“做艺术是一件非常劳心劳力的事。”陈汉生说自己爱艺术胜过爱身体。他血糖偏高身体不大好,但为了创作还是经常要熬夜。陈汉生的睡眠也不太好,晚上经常失眠、做梦。但为了艺术,第二天醒来他又投身到创作中。有一次为了赶制一件雕塑作品,他一直在家忙活了整整两个月,朋友纷纷打电话询问他是什么情况。

对于未来,陈汉生表示会一直把艺术创作坚持下去。“我刚学习书法的时候,买不起毛笔买不起宣纸。现在条件好了,更应该珍惜创作机会。”他说,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对艺术的关注越来越多。作为艺术家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给百姓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

图为陈汉生接受新华网采访。新华网吴文华 摄

图为陈汉生在进行艺术创作。新华网连迅 摄

图为陈汉生在进行艺术创作。新华网连迅 摄

图为陈汉生在进行艺术创作。新华网连迅 摄

图为陈汉生在进行艺术创作。新华网连迅 摄

图为陈汉生和他创作的雕塑作品。新华网连迅 摄

  • 上一篇:汉剧大师陈伯华百年薪火相传 京汉“两下锅”合演 传人隔空对唱
  • 下一篇:汉马官方啦啦队选拔赛决赛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