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江城全力迎汛备战排涝

时间:2019-04-24

图为:4月17日,空中俯瞰东湖。目前,武汉相关部门已开始调蓄湖泊库容,以迎汛排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图为:4月18日,江夏东港(汤逊湖至青菱河通道)整治工程正在抓紧施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今年,武汉防汛排涝形势严峻。根据预测,5月至9月,全省总雨量大部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水过程和区域性洪涝灾害。

汛期,武汉城区降雨必须通过泵站提排长江。武汉排水防涝常呈现雨汛同期、外洪内涝、强度集中的特点。

3月12日,武汉市较往年提前一个月召开防内涝工作部署会,提出力争实现“小雨不渍水,大雨不内涝,暴雨保功能,特大暴雨保安全”。4月16日,又召开排水防涝新闻通气会,通报迎汛备战排涝工作情况。

老泵站扩容提质——

抽排能力相比2016年倍增

沿着蜿蜒小路穿过郁郁葱葱的花草。很难想像,这个位于汉口闹市的生态游园,竟是座泵站。

地处江岸区黄浦大街与沿江大道交汇处的黄浦路泵站,建于1971年,承担着包括解放大道、沿江大道、三阳路、黄浦路及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在内,约3平方公里区域的排涝任务。

随着城市发展,这座原有抽排量仅5立方米/秒的“高龄泵站”,已难以满足需求。2016年,江岸区启动黄浦路泵站改扩建工程,增设新机组,将泵站抽排能力提升至37立方米/秒。“位于地下的前池,容积也扩大至约6000立方米。”泵站责任人徐超指了指脚下说,泵站泵机不能“缺水空转”,只有待前池积攒了足够水量后,泵机才能安全开机。前池的“胃口”扩大,能让泵机马力更足。原本位于地面的站房也“藏进”地下,地表被改建成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生态游园。

2017年,黄浦路泵站改扩建工程竣工,达到国内中心城区泵站建设一流水准。

江岸区有14座区属泵站,承担汉口片排水任务。近年来,江岸区还对建于1978年的北堤泵站进行了改造升级,抽排能力由9立方米/秒大幅提升至44立方米/秒。

与此同时,2016年以来,武汉市先后建成了江南、后湖四期、四新等多个末端排涝泵站。中心城区累计新增抽排能力890余立方米/秒,总抽排能力达到1870余立方米/秒,相比2016年实现倍增。

  智慧水务——

排涝实现综合调度

4月17日,大军山泵站。进水港渠边竖着一根4米高长杆,顶端有约1米“长臂”伸向水面,“长臂”前端安着一个漏斗状仪器。大军山泵站工程师宁涛说,这是一个雷达水位计,用来监测水位。“重要点位都装上了类似仪器,监测数据实时传递到泵站数据中心和市水务局信息中心。”

大军山泵站位于汉南区铁板洲附近长江出江口,属于蚂蚁河、通顺河水系,承担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及蔡甸区850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是汛期涝水外排的唯一通道。

“在这850平方公里区域内,有电排站、东城闸和蚂蚁闸。”大军山泵站管理处党委书记杨家彪介绍,汉南区没有大型湖泊调蓄,只有一条蚂蚁河贯穿,外江水位又经常高于蚂蚁河水位,每逢汛期,只能打开蚂蚁闸通过泵站抽排。而贯穿蔡甸区的通顺河,当遇到外江水位较高时,河水也只能经东城闸通过泵站抽排。

“两闸同时开启时最复杂。”杨家彪说,蚂蚁河和通顺河的抽水比例,两个闸门的开启高度都有讲究,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泵房淹没、河水倒灌的危险。“以前没有水位自动监测系统,每到7月泵站全员上阵,靠人眼紧盯水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杨家彪来到中控室,各监控点水位数据、机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精确的实时数据,让调度更加及时、精准、科学。目前,我们还在研究通过数学模型预演,实现最佳调度效果。”

目前,水位自动测报装置已基本覆盖武汉市所有河、湖、渠、库、站、涵闸等。来自最基层的一手数据,直达武汉市水务局信息中心。

武汉市水务局信息中心的一块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14类涉水主要信息,以及全市易渍水区域的视频监控画面。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金卫华介绍,水务信息系统接入了武汉市公安局、城管的所有视频数据和气象、水文、规划部门的相关信息。“水务调度已从单兵作战转变为系统操作。”根据汇水区、港渠、湖泊、泵站等元素划分了几十个水系和系统。“一个易渍水点产生后,可以利用多点位的数据分析,在整个水系范围实现综合调度。”

排水通道——

摧阻拔塞升级改造

4月17日正午,东港(汤逊湖至青菱河通道)整治施工现场,近百名工人正对东港明渠的护坡结构进行施工。“本月底,东港明渠就将重新通水,届时,洪山、江夏、东湖高新等区的排涝能力将明显提升。”洪山区水务局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田桂满难掩兴奋。

东港明渠首接汤逊湖,途经汤逊湖泵站、江南泵站,尾入长江,是汤逊湖的主要排水通道。随着城市发展,周边汇水量不断增加,港渠原有排水能力严重不足。去年10月,整治工程动工,将东港明渠底口宽度从25米扩宽至50米,水面宽度从30米扩宽至70米至75米。

在武汉,作为大型排水通道的明渠有40多条。系列清淤、扩宽工程,让这些明渠的排涝能力得到提升。

地面是明渠,在城市的地下,还遍布着5000多公里长的排水管网。目前,全市大部分骨干管网建设有了质的提升,但次支管网建设相对滞后。老旧管网排水能力多为一年一遇,难以满足现阶段城市排涝需求。2016年以来,武汉市加大对排水管网的新建、改造工作力度,正逐步将老旧管网的排水能力升级为3年至5年一遇。

骨干管网和次支管网“舒经活血”,社区排水管网也提档升级。

江岸区已完成全区1806公里排水管网普查,在掌握骨干管网、次支管网“健康状况”基础上,首次摸清社区排水管网“家底”,并将针对性地实施管网升级改造。

去年12月以来,武汉市水务局还启动“清管渠,畅排水”活动,每天投入疏浚班组50余个、1000余人,疏捞维护排水干管干渠3000公里,维护各类排水井50余万座,并委托专业机构跟踪检查全市管网疏捞、排涝泵站以及重点涵闸检修情况。(记者 汤炜玮 王成龙 通讯员 廖宇智)

  链接

专家提醒——

施工不要给排涝“添堵”

4月16日,武汉市水务局发布修订版渍水风险地图。显示,武汉中心城区共有46处易渍水风险点,相较于去年,有33处重合、11处因排水设施完善等原因消失,同时新增13处。

武汉市水务局专家陈翠珍介绍,有些新增的易渍水点,与部分工地施工影响排水管网正常运行有关。“排水管网在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了城市的竖向高层。”陈翠珍说,竖向高层,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地势,不少排水管网安在地势较低处,周边一些区域的汇水可通过自然坡度流入管网。但若周边工地纷纷垫高地势,就会增加排水管网的汇水量,一旦超过管网“肚量”,就易形成渍水。因此,在一些已完成排水管网布设的区域进行施工时,应避免对地势造成较大改变。

在此次发布的地图中,武昌欢乐大道下匝道靠近青化路段、汉口姑嫂树路等易渍水点,就与周边建设项目抬高地势、扩展了汇水范围有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连日走访发现,随着道路施工和路面清洗强度增加,建筑垃圾、杂物混入地下管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极易造成管网堵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有其他省份在尝试使用地面清扫收纳装置,将施工、清洗产生的地面杂物集中收纳。(记者 汤炜玮 王成龙)

(责任编辑:张潘)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汉阳一条修好的马路被返工
  • 下一篇:东湖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