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
余华
李陀
熊召政
方方
阿来
周百义
二月河
最近有一部叫《天才捕手》的美国电影在中国上映,讲的是一个文学编辑如何发现天才写手、并促使其成为作家取得实际成就的故事。编辑与作家的关系,是全世界文学范围普遍存在的一对关系,前者相当于伯乐,后者相当于千里马,但是后者一旦成名,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当初是如何出发的,背后有哪些默默无闻的助推者。
近日,知名作家余华来汉驻校讲学,在华中科大举行的文学讲座上,他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表示,他的作品最初能顺利发表,巴金起了很大的作用,“巴金绝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收获》的‘挂名主编’”。
余华回顾自己出道的经历时,特意提出要感谢李陀和巴金:是李陀让他的第一篇小说得以发表,而巴金则帮助他顺利发表了《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
30多年前,余华在浙江海盐一条河边的房子里写成短篇小说《18岁出门远行》,写完后很兴奋。1986年,他带着这部作品参加《北京文学》笔会,当时《北京文学》的副主编是李陀。李陀很看好这部短篇,力荐发表。
“李陀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说,你以后的作品再在我们这发,就糟蹋了,我帮你推荐到《收获》上去发。”
在文学界和读者眼里,《收获》无疑是文学圣地,“江湖地位”比《北京文学》要高得多,但像李陀那样,能够超越自己的工作立场和一己之私,一心为作品和作家前途着想,还是让人震撼。《收获》的编辑也相当敬业,收到余华稿件后,把全文重新抄写了一遍,并把修改要求写到稿纸的下面。“《收获》的编辑对当时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如此尊重,让我很感动。”
更让余华感动的是,已在医院卧床,靠切开喉管进食的巴金老人,听编辑把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念完后,指示说,“不要担心敏感,可以发表”。当时的巴金,是《收获》的主编。很多人认为他不过是个“挂名的”,但实际上,很多重要作品发表之前,都经过了他的耳朵。
余华说,正是巴金这些文坛前辈的鼎力支持,中国产生了一大批新生代作家。
编辑与作家,伯乐与千里马
李文vs方方
上世纪80年代初,方方还在武汉大学读书。她参加了一次《长江文艺》的笔会,并与编辑李文相识。后来李文给她写信,希望她在写诗之余写小说,投给《长江文艺》。
方方说,就是因为这封信,她由此走上了写小说的道路。她写成第一篇小说《大篷车上》后,将稿件寄给了李文。李文回信说,希望她把小说再抄一遍寄过去,字迹要工整。果然,1982年,《大篷车上》发表在《长江文艺》某期的头条。许多期刊随后转载。
方方说,今天很多著名作家都是这样的天才编辑发现的。对有写作潜力又刚起步的写作者,好编辑太重要了,他们能向写作者提出中肯意见的同时,还能给他们足够的信心。
周百义vs熊召政、二月河
熊召政至今感激长江文艺出版社原编辑周百义,正是他提示《张居正》第一稿需要重写,熊召政才埋头投入一年时间,将文稿推倒重来,并大获成功。
在创作《张居正》的五年里,周百义始终与他保持热线联系。隔三岔五他们俩就聚一次,小饮几杯酒。熊召政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好编辑有文学眼光,有艺术鉴赏力,有作品的推介力;好编辑于作家而言,如同一个人穿一件好衣服,需要一个好裁缝。
周百义还编辑出版过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前8卷。他是历史题材领域的“天才捕手”。
刘年vs余秀华
几年前,《诗刊》编辑刘年在余秀华博客里意外发现了余秀华的诗作,然后点燃了余秀华“爆红”的历程。刘年的编后记盛赞余秀华:“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
高贤均vs阿来
1994年到1998年,阿来《尘埃落定》曾无数次被退稿。后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脚印,把书稿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高贤均,高贤均看后毅然拍板出书。这个决定无疑“太有眼光了”。《尘埃落定》今天已成为经典。
高贤均年轻时做编辑就以肯吃苦、肯牺牲著名,当年正是他去陕西约稿,从陈忠实家里背走了《白鹿原》,并在火车上全部看完。
脚印告诉记者,编辑往往能站在局外,客观看待一部作品的价值。编辑是好作品通往大众心灵的桥梁。一名好作家遇到一名好编辑,往往是一段美好故事的开端。记者万建辉
(责任编辑:张潘)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长江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