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被农民随手丢在田间地头的农药袋、农药瓶等,如今一摞摞整齐地堆放在遮阳棚下。
6月17日,潜江市高场办事处垃圾分类集中存放点,一座由农药袋等堆成的“小山”旁,标注着“有毒有害垃圾”的字样。
存放点台账显示,去年11月至今,这里一共存放过316991个农药袋、22316个农药瓶、2791根废灯管、565个废灯泡……共计34万余件。“如果任由这些农药袋散落在田地里,造成的污染不敢想象。”湖北美龙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潜江分公司垃圾分类项目经理朱忠尧说,尽管这一年来,他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最艰难的时期,但能在各方支持下,让垃圾分类在潜江18个乡镇逐村推开,付出再多也值得。
这31万个废弃农药袋是如何被挖出来的?农村垃圾分类如何推进?带着这些问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近日深入潜江乡村调查采访。
撤垃圾桶有多难?
一轮不行再来一轮
走进潜江市积玉口镇董店村,眼前一亮——村子清爽整洁,院落前、路两旁却连一个垃圾桶都找不着。
没有垃圾桶,村民们把垃圾往哪丢?
只见垃圾清运员张登武驾驶着一辆电瓶车缓缓驶来,车后拖着4个垃圾箱。
每到一户门前,只要张登武一吆喝,村民就会把自家垃圾拿出来,分门别类丢到4个垃圾箱里。收垃圾时,张登武还会帮村民精细分拣一次,最后再分类入箱。
“老张手把手地教,我们都知道怎么分垃圾了。”前来丢垃圾的村民说,塑料瓶、纸箱等是可回收垃圾,电池、灯管等是有毒有害垃圾,卫生纸、旧衣服是不可回收垃圾,自家的瓜果皮、剩菜剩饭则属于厨余垃圾,大家心里都已经有了一本账。
按村里要求,他们把厨余垃圾埋到自家菜园增肥,剩下的分类存放,再由垃圾清运员上门收走。
“能让村民们养成这种习惯,是逼出来的。”朱忠尧感叹,去年5月,美龙公司刚接手潜江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当地党委政府极为重视,动员会从镇里开到村组,公司派专员进村培训,村干部、党员带头推行,但收效并不明显。“一个村好几百户人,总有一部分村民转变不了观念,觉得给垃圾分类太麻烦。”作为项目负责人,工作推不动,他整晚睡不着觉。
一天天走村串户,一遍遍苦口婆心,一次次失望而归。朱忠尧最终发现,让村民们改不掉旧习惯的根源,是那些摆放在房前屋后的垃圾桶。
长久以来,农村里都是隔一段路摆一个垃圾桶,村民把什么垃圾都往里面丢,桶内桶外脏水横流,苍蝇乱飞。但相比“湿垃圾自行填埋,干垃圾分类存放”的新要求,这种老方式明显“简单省事”。
“改变局面,必须把垃圾桶撤走,不能再让村民随便丢。”然而,实施起来并非那么简单。
朱忠尧清晰记得,去年7月13日,在周矶办事处雷潭村,他第一次提出“撤桶”便遭到质疑。
“这不好吧,村民们应该不会答应吧。”
“动作太大了,万一有人闹事咋办?”……
好不容易说服村委会,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把垃圾桶收了起来。结果没两天,垃圾桶又摆出来了。思想工作一时做不下来,村委会也是束手无策。“一轮不行,就再来一轮!”此后的一个月,朱忠尧三进三出雷潭村,硬是凭借“愚公移山”的劲头,将村里垃圾桶全部“歼灭”,垃圾分类才打开局面。“我原来在深圳闯荡了20年,打过工创过业,急事难事也遇到过不少,从没有像这次一样让我感觉这么难的。”谈及在“撤桶”过程中遭遇的艰辛,这名中年汉子湿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