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拆围之前,梁子湖水产集团的渔民抓紧捕捞成鱼。(视界网 丁萍 摄)
一场轰轰烈烈的全省湖泊拆围行动将近尾声,告别篙竿密布,湖面重归碧波无际。
水产业一直是湖北的骄傲,连续20年淡水产品总产量傲居全国第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网养殖都是作为水产增产、渔民增收的有效手段。然而,在保护长江和生态优先的呼声中,围网养殖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全省120余万亩围网养殖全面拆除之后,给水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水产大省的地位能否继续捍卫?水产养殖出路在何方?
拆除“迷网”,回归人放天养
8日的斧头湖,宽阔平坦,波澜不惊,昔日纵横交错的“竿连竿”景象不复存在,湖中浅滩处集中堆放着少许未被移走的渔网、竹竿。
斧头湖是湖北第三大湖泊,拆围工作于2月底划上句号。
记者从省水产局获悉,截至目前,洪湖、梁子湖、长湖、斧头湖等大型湖泊的养殖围网,已全部拆除,全省121万亩围栏围网养殖水面彻底退渔还湖。
拆除“水上森林”,走向“人放天养”,是现实的呼唤,也是历史的必然。
湖泊围网养殖,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短缺、物质贫乏,“千湖之省”面临吃鱼难。1987年前后,湖北响应中央号召,鼓励开发水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一时间,湖泊围网、围栏养殖极度盛行,丹江口市还曾出现过“百里万箱下汉江”的壮观场景。
成千上万的渔民向江河湖库要生计,由于长期围网养殖、过度开发,湖泊水库水质不断恶化,生态承载能力不堪重负。2012年出台的《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湖泊水域围网、围栏养殖。然而,多年来,拆了围,围了拆,非法围网养殖、非法捕捞禁而不止。
去年初,中央明确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半年之后,湖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全省850多个湖泊圩垸中,200多个破堤分洪,经济损失惨重。湖北痛下决心实施还湖工程,而以拆除围网为核心的“退渔还湖”,是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去年10月起,铁腕护湖,限期拆围,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惩罚之严,前所未有。
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北岭村58岁农民刘和柳,依湖而居,以渔为生已有37个年头,3662亩水面,年收益100万元左右。如今刘和柳一家离湖上岸,之前围网的水面全部退出。
省水产局副局长张汉中是此次拆围行动的负责人之一,他介绍,拆围,拆的是影响生态的养殖方式,水产业发展靠大水面开发实现量的扩张已经不现实,回归“人放天养、限量捕捞”的生态渔业是必然之路。
据介绍,围网养殖过程中,过量投肥投饵或高密度养殖对水体伤害较大,导致水生态失衡,渔民围养的螃蟹吃掉了湖底的水草,湖泊生态功能急剧退化。
拆围,成为开展生态治理、恢复天然湿地的标志性举措,围网拆除后,重还湖泊自然生态环境。不只湖北在行动,全国都迎来了一场“拆围风暴”。今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水产养殖要向减量增效转变,要继续调减长江流域、湖泊、水库的水产养殖。
养殖空间缩小,但水产品供应远期无忧
从“人放人养”到“人放天养”,121万亩水面拆围之后,对湖北省水产业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初步统计,拆围之后,全省水产品产量将减少5%左右。”省水产局副局长林伟华坦言。
据计算,121万亩湖泊围网养殖,每年可出产淡水产品28万吨左右,品种包括四大家鱼、鳜鱼以及虾、蟹等。
千湖之省的湖北,水产业在全国颇有地位,餐桌上7条鱼就有一条来自湖北,出口到欧美的小龙虾三只有一只来自湖北。记者在2016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上看到:湖北淡水水产品总产量为470.8万吨,位居全国第一,比第二名的广东省多出近70万吨。
养殖空间缩小,水产品产量骤减,市场价格会出现较大波动吗?
梁子湖水产集团是全省经营面积最大的水产企业,管辖水面23万亩,水产品年产量达1.5万吨,以四大家鱼为主,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保持在2亿元以上。
江夏区域内的牛山湖、南北咀、鲁湖、上涉湖4个湖泊,全部归属梁子湖水产集团管理,今年元月,所有“水上拆迁”全部完成。“今年公司商品鱼的产量将减少50%以上。”集团负责人杨力明说。据了解,3月份江夏淡水鱼市场价格比去年同期高40%左右,其中,草鱼从去年每公斤8元左右上涨至15元左右,喜头鱼每公斤由12元涨到20元左右。
分析原因,杨力明坦言:拆围导致产量减少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也有去年洪涝灾害的影响。
站在全省角度,林伟华理性分析:短期内,拆围对水产品市场有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湖北水产业朝着健康发展。
此言不虚。
湖北省渔业养殖面积常年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水产品总体供应充足,除了满足本省市场需求,还远销港澳台、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市场,水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14%,较往年有所增长。
在湖北省的水产品养殖格局中,60%的水产品来自精养鱼池,其余的分别来自水库、湖泊等。换言之,精养鱼池的供应,充当着水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林伟华说,好水养好鱼,减少投肥养殖,水质将得到改善,生长的鱼类肉质细腻,口感鲜嫩,市场价格反而卖得更高。
变大为强,挖掘“水面之下”潜能
“一些地方过于注重产量增长,对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没有新路子、新想法。”今年全省水产工作会议上,省水产局副局长林伟华对一些地方“产量崇拜”提出严肃批评。
大胆摒弃全国第一渔业大省的帽子,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今年的拆围行动,给了全省水产业一记警钟。
从“吃鱼难”到“有鱼吃”,再到“吃优质鱼”,湖北省渔业消费正面临着“三级跳”。
长久以来,解决“吃鱼难”的惯性思维,形成了湖北省渔业的短缺型发展模式——布局不够合理,管理有所欠缺,养殖方式有待更新。
既要保生态环境,又要保“吃鱼”,两者如何平衡?
绿色增产模式,是弥补“拆围减量”损失的最佳手段。湖北省有2900万亩水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空间广阔,加之“虾稻共作”“鳅稻共作”“鳅稻共生”“鳖虾渔稻”等模式和技术已成熟应用,今年湖北省定下目标:再增加6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精养鱼池是湖北省主要的养殖方式,在科技的推动下,湖北省渔业单产稳步增长,然而,相比广东、江苏等省份,仍有差距。今年,省水产局出台一揽子措施,鼓励发展工厂化养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等生态高效设施渔业,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计划改造43.8万亩精养鱼池,挖掘潜在产能,向池塘要效益。
从事水产业的企业和渔民,对湖泊有着独特的情感,能否换一种方式“靠湖吃湖”?
记者前往梁子湖水产集团采访当日,集团高层正在谋划未来发展方向。杨力明介绍,公司拥有24个有机产品认证,下一步将全力保护好湖泊水质,打造更响亮的水产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发展休闲渔业,推进水产养殖与旅游、观光、餐饮结合。”杨力明说。
转型,一些地方已经先行探索。
前海湖是梁子湖实施退渔还湖的水域,前几年,泽鹏生态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包了这片水域,投资建设环湖绿道、湖边沙滩、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吸引人们前来体验湖光山色、渔家生活。合作社负责人邱泽鹏表示:围网养殖行不通了,要换一种方式发展。
发展休闲渔业,政府同样不遗余力。今年湖北省将开展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培育休闲渔业创新经营主体。江夏、洪湖、鄂州等地引入生态旅游项目,渔民退出之后,可以凭证到湖里从事天然捕捞,也可以到旅游公司务工。记者 胡琼瑶 实习生 张赛赛
(编辑:张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