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作家余华谈文学:苦难充满幸福,荒诞却不失希望

时间:2017-04-26

新华社武汉4月22日电(记者喻珮)著名作家余华近日在武汉驻校讲学,在高校、图书馆发表主题为“广阔的文学”等多场演讲,抛出数个关于传统与现代、写作的轻与重、苦难与幸福、讽刺与期望这些看似对立、矛盾的话题。他认为,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现实世界中,苦难的人生也充盈着幸福,荒诞的现实仍然满怀希望。

“文学是非常宽广的,是包罗万象的。”余华说,形形色色的故事,是小说的精髓所在,这些故事涉及数理化、自然人文、社会百态,它们或充满“套路”,或出乎意料。

余华举例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茨威格的《拜占庭的陷落》、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讲了很好的故事。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既是一部社会文本,也是一部历史文本,其中的很多对话,依旧映照当下,余音绕梁。

“有些人认为,一些古旧的东西是传统,和现代是对立面。”余华说,鲁迅所处的时代是现代性,到了我们这个时候,鲁迅就成了传统。一代一代的先锋和传统涌现、发展,让传统更加庞大、更加扎实。先锋性和现代性也会对传统的东西进行一些修正,让传统永远保持新鲜。

谈及写作的技巧。余华说,他自1983年“混入文坛”,长期以来喜欢从音乐中思索小说结构。音乐和小说一样,都是叙述性地娓娓道来。 

写一部小说,把故事推向高潮固然非常难,但是如何结束,往往更加困难。“非常重的小说,要用非常轻的办法去结束它。”余华举例说,霍桑的《红字》开篇人声鼎沸,充满周遭群众的质疑猜测,故事一下子被推向高潮。而在结局部分,霍桑只描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非常温暖,这样的描写安静到仿佛周遭没有一个人。高潮时缓缓走下,这样的“轻”比前面的“重”还要重。

余华的小说《活着》影响了一大批读者。

“活着是对抗苦难还是接受苦难,取决于你有多大的力量。而绝大多数人都像福贵,逆来顺受。”余华认为,伟大的作品可以写希望,也可以写绝望,“有时候,我们低估了人们接受悲剧的能力。这么多年过去,《活着》的读者不仅没变少,反而增多。”

1992年,余华开始写《活着》,最开始用第三人称方式写,发现难以继续。之后尝试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富贵用最直白、最朴素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很多年后回忆往事,发现当初的写作手法,是技巧的选择,也是人生态度的选择。”余华感慨道,苦难的人生中也充满着幸福,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2013年,余华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折射现实社会的荒诞。针对书中讽刺的一些社会问题,余华说,中国有很多问题,但是大家都不能去回避,问题越多越好,新的问题出现可以解决旧的问题。

“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始终对这个国家充满信心。如今走进一个省市的图书馆,像走进高铁站一样,人来人往,这个国家一定是充满希望的。”余华恳切地说。(完)

 

(责任编辑:连迅)

 

  • 上一篇:武汉将建我国最大航天科技创新与科普基地
  • 下一篇:咸宁崇阳3家单位存消防安全隐患 被依法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