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卢成汉 通讯员赵志宏 王凯 殷莉红 周玉琴 陈磊 刘洪凯 黄红波
2017年,武汉作为全国46个试点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2020年,有望实现全覆盖。
今年1月23日封城后, 一度养成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受到影响。
“武汉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出台,意味着全市全面重启垃圾分类。”武汉城管相关负责人说。
12日,记者探访三镇多个小区,居民和物业公司等表示,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出台很有必要,分好了类,生活环境相应提升,受益的还是市民自己。
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越来越多
12日,家住洪山区卓刀泉街学雅芳邻小区一期的丁女士将一袋厨余垃圾和一袋其他垃圾,准确投到楼下的垃圾桶内。
“我专门在厨房放置了两个垃圾桶。”丁女士告诉记者,一个垃圾桶,里面装厨余垃圾,另一个垃圾桶,则用于收集酱油瓶、饮料罐等。
丁女士告诉记者,她特意购买了与厨余垃圾分类容器标识颜色相同的绿色垃圾桶,这样在家庭内部分类时,就能够避免投放错误。
对于家中的纸盒、塑料瓶等可回收物,丁女士说她会积攒一段时间,然后拿到小区内设置的智能回收设备中,自动称重,兑换垃圾袋、肥皂等生活用品,“我们家每个星期可以积4至5分,能够兑换一卷垃圾袋。”
“纸巾不属于厨余垃圾,应该丢到其他垃圾桶内!”12日早上9点多,江汉区蓝天花园小区的督导员邵红利,开始在该小区垃圾分类群里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自从武汉发生新冠疫情以后,她便开始通过线上方式指导居民在家中垃圾分类。
邵红利介绍,在疫情开始之前,通过入户宣传指导、开展相关活动等方式,小区已经有230多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疫情发生后,由于无法入户宣传,加上部分居民对于各类投放标准知识了解不够,居民参与率下降了很多。
4月8日,随着武汉解封,复工复产的居民越来越多,小区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能够让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正常进行,邵红利便建立一个小区垃圾分类微信群,每天她都会提醒需要投放垃圾的居民在家中进行分类并拍照发微信群,同时她会线上指导居民正确投放,而且她还会记录每户居民上传分类图片的实际情况,发放一些小礼品以增加居民的参与兴趣,这样“线上的垃圾分类”也让居民的参与率在逐步提升,目前该小区已经有100多户居民通过这样线上方式参与垃圾分类。 “搞好垃圾分类,对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 家住武昌金厦银座小区的陈先生说,经历了疫情,我们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更高了,更愿意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该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小匡表示,年轻人接受能力比较强,自己能在家中分好类,下楼直接投放。有的老年人可能不太了解怎么进行垃圾分类,我们会让他们拿下来后在现场帮助他们进行分类。
这个小区率先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绿树成荫,鲜花争艳。12日,记者走进青山区钢都花园123街坊小区,犹如走进公园。
一年前,这个1873户的小区,经过3个多月的宣传动,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比例达到100%。
去年7月,这个小区在全市率先定时定点投放。早上7点至9点,晚上6点至8点可投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星期三和星期六,定点回收可回收垃圾。
“分类投放垃圾,不仅可以获得积分,还要以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咧。”回忆起这个细节,刘爹爹说,这是一举几得的好事。
昨日早上7时,该小区7处垃圾分类桶开始接受居民投放垃圾。阮新兰与另外6名志愿者站在垃圾桶旁,发现没有分类或分类不准确,她立即进行提醒,“许多居民十分配合,准确率得到提高。”
“疫情前,居民分类准确率达到90%。”武汉必拓公司负责人说,小区从4月23日重启垃圾分类后,仅用了20天时间,准确率达到了70%。
“我们计划在定时定点小区探索精神物质相结合的奖惩方式。”汉阳城管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开展绿色账户积分,对配合进行分类投放居民进行积分奖励;另一方面结合志愿者台账登记,对积极配合工作的居民予以张榜表扬和物质激励;对拒不配合垃圾分类工作、随意丢弃垃圾的居民进行公示。
对居民的处罚可否以教育为主
“生活垃圾分类,在武汉宣传推广了2年多。少数居民不愿分类,是没有养成好习惯。”硚口区荣华街集贤社区居民陈雯丽女士说,武汉出台强制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有“法”可依,很有必要。
不过,她认为200元的处罚,有点重,“能否教育引导为主,仍不改正的,再进行处罚。
武汉城管相关负责人说,垃圾不分类,散步都受累。执法人员会以人为本,以宣传教育为主。罚款不是目的,是通过这一办法提高分类意识,提升环境质量。
硚口区宝丰街环卫所所长李红旗说,作为收运单位,将结合垃圾分类管理办和辖区垃圾收运实际,准备进行一些辅助性探索,比如说,对宝康路、宝裕路等商业店面密集的街巷,在临街广告栏里设立“红黑公示榜”,强化日常检查,将分类较好的前5名店面和不按要求分类的店面进行公示,定期更换。
12日上午10时许,在江岸区融科天成二期小区,垃圾分类桶设在小区楼栋下,张先生出门准备一袋其他垃圾和几个纸盒子扔在灰色的其它垃圾桶内。现场的分栋员黄凤枝立即上前,“纸盒是可回收垃圾,应该投放到蓝色的可回收物的桶里。”
“几个月没分了,分得不准。”张先生有些不好意思,这个够得上罚款了。他告诉记者,强制垃圾分类,他是赞成的,有益小区环境。
75岁的李爹爹家住蓝天花园小区,从该小区实施垃圾分类开始他便一直在参与,由于家里人口少,他每隔三天才会进行一次分类,但是每次都会仔细分类装袋,有不懂的还会电话问督导员,对于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他认为这项工作应该需要一定管理方法来实施,惩罚只能作为提醒市民改变习惯的一种临时手段,持之以恒的宣传引导才能让大家养成习惯。
江夏区联投龙湾二期的小区居民彭女士表示,如果自己违反了规定,被罚款200元也愿意接受,以后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习惯。
鼓励单位与个人源头减量
武汉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中提到,鼓励单位与个人源头减量垃圾投放,那么,如何减量?
记者在探访时,发现了几种减量办法。
去年9月,武昌钢院小区,引进上海的一款厨余垃圾处理器,利用菌种“吃”垃圾,可将200公斤的厨余垃圾吃掉,吐出10公斤肥渣,减量95%。
今年5月12日,记者前往该小区,发现处理器已停运。小区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设备出击故障,一时无法启用,而影响了垃圾分类进展,“我们已联系上海厂家,请他们尽快派员来维修,力争早日启动垃圾分类。”
武汉市垃圾分类办公室总工童永志介绍,按照计划,武汉将100个小区或集贸市场和垃圾转运站,增设象钢院小区这样的湿垃圾处理器,让垃圾处理与减量,让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激发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废弃的泡沫,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制作成东坡肉;丢弃的玉米皮,正好可以做成小鸟的羽毛,更神奇的是,一个陈旧的婴儿洗澡盆,则被制成了大提琴;一根旧扁担,经过改装,成为小提琴或大提琴。这一幕,发生去年7月武汉城管举行的“变废为宝”创意制作大赛上,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居民也可以从源头来减少垃圾量。”家住武大的马云环太婆说,来源身边的垃圾,通过创意制作,又回到市民的生活中,节省了资源,实现了垃圾减量,又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十分有意义。她深受启发,用布头制作了鱼形背包、猫猫鞋,
家中的果皮菜叶,也可以用来制作酵素,用来净化家庭空气和洗碗等,效果很好。武昌的张女士说,这既减少了厨余垃圾的量,又很实用,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