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当空气里散发着艾叶清香,家家户户都吃着粽子,人们便一边吟诵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诗句,一边遥想那位腰佩长剑、头戴高冠、身系美玉的奇男子——出生于湖北秭归的爱国诗人屈原。
而此时你若行至烟波浩渺的武汉东湖,不妨留心一看:2000多年前,流放的屈原曾在此留下吉光片羽。
屈原纪念馆
行吟阁的前世今生
屈原出生于湖北秭归,在湖南汨罗江故去,他一生为国为民殚精竭虑,正值盛年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惨遭排挤流放,更在秦灭楚后投江自沉以身殉国。
作为楚国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屈原的这一生既璀璨,又悲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屈原最凄苦的流放岁月里,他曾在武汉东湖一带行吟逗留。
《九章·哀郢》篇中写道,“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据考,夏首和夏浦都是指夏口(汉口古称夏口);而“大坟”一词,据考证就是今天的汉阳龟山。
张达福是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听涛管理处高级工程师,60岁的他再过几天就正式退休了,在东湖干了一辈子的他,对东湖里的事儿再清楚不过。
张达福
今日他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世纪5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向东湖方面提议引进楚元素,“郭老先生之前创作的历史剧《屈原》非常成功,对屈原的研究也非常透彻。他就建议,在湖心岛兴建一个纪念屈原的建筑,最初准备叫方亭,因为岛是圆的,取天圆地方之意,亭子就叫方亭。”
后经多方论证,1954年,这栋建筑以“行吟阁”为名开始兴建,“名字是郭沫若先生起的,也是他亲笔题的词,名字出处是《楚辞·渔父》中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从此,行吟阁便成了东湖景区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行吟阁
屈原的样貌源于国画
半个多世纪后,当人们徜徉于东湖听涛景区,穿过清雅秀美的荷风桥,便能抵达东湖西北岸中部的湖心岛。人在桥上抬头望,行吟阁正藏于岛上那片郁郁葱葱中。
此阁高22.5米,为三层方形阁式建筑,四角攒尖顶,层层飞檐,古色古香,内设旋梯,游人可登顶远眺。
据张达福介绍,行吟阁的建筑风格与著名的云南“大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当时负责设计行吟阁的团队都是国内最顶尖的工匠,“我们后来对它进行修复时发现,它其中的很多工艺已经失传了,现在的工人做不出来了。”
与行吟阁同样壮观的,还有阁前那座屈原全身雕像。
行吟阁前屈原全身雕像
像高3.6米,连同基座通高6.8米,任谁经过都无法不驻足流连;远观,屈原翘首向天,举步欲行,犹如正吟诵名篇《天问》;近看,其面色凝重,似有忧思,让观者不禁为之动容——这座栩栩如生的屈原雕塑,堪称听涛景区最吸睛的人文景观。
据悉,在行吟阁建成后,东湖风景管理处一位负责人提议在阁前立一座屈原雕像,以形成纪念屈原的完整体系。
今年已是73岁高龄的著名雕塑家谢从诗曾创作解放公园“八骏马”、东湖“大白象”等知名作品,他向楚天都市报记者回忆道,当年这座屈原全身雕像是由东湖雕塑室的老一辈雕塑家周桐等人创作,历时2年,于1956年完成,“可以说,这座雕像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