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9月29日讯(记者 李碗容)“蜘蛛也有很萌很可爱的一面,有的颜色艳丽,有的还会跳舞求偶,我希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们。”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青年教师钟杨说。近日,他正忙于整理从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回来的蜘蛛标本,标本整理完毕后,他们将会撰写九宫山蜘蛛生态图鉴,为摸清本地蜘蛛“家底”,开展生态保护提供帮助。
带队在九宫山寻蜘蛛30余天
昼伏夜出不结网,喜欢趴在树叶上睡大觉,在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石龙峡,游猎性蜘蛛过着惬意的生活。九宫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是当地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7月初,钟杨和团队共7人前往九宫山开启筹划2年的蜘蛛寻访,“2018年从湖北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时就希望为咸宁,为母校做一些事情,我学的专业是蜘蛛分类学,九宫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在我本科植物实习时就留下了很多美妙的回忆,我想在九宫山开展蜘蛛的科普工作很适合。”钟杨回忆。
7月初的咸宁天气炎热多雨,20多天里,他们几乎每天都会去野外调研,金家田管理站和云中湖景区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上午团队整理标本,中午11时吃饭后出门去寻蜘蛛,下午6时左右返回营地吃饭,晚上再出发。“很多蜘蛛喜欢晚间活动,所以我们每天晚上都会戴着头灯在林间穿梭。”钟杨说。
团队在野外调研
到达山里后,团队各自找寻擅长的蜘蛛种类。土里、洞里、树叶上、悬崖峭壁上到处都有蜘蛛的身影,不同种类的蜘蛛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采集。为采集生活在落叶草丛里的蜘蛛,他们随身携带专门的筛子,一遍遍过滤枯树叶;为了采集溪流、洞穴的蜘蛛,他们携带了长筒靴探照灯,涉水钻洞……在采集的同时,团队也给每一种蜘蛛拍了生境照片。
7月中下旬,团队在铜鼓包景区附近为了采集一种少见的地蛛,选择了一条不熟悉的山路。“地蛛生活方式很独特,它们常栖息在紧贴着树干的丝管基部,而这个丝管跟我们喝奶茶的吸管长度和直径都差不多。管子一直延伸到地里,地蛛就通过管子来觅食。”钟杨介绍。团队还沉浸在找到地蛛的快乐中,往前走却发现没有路了,他们只能从山底原路返回再沿公路下山,7个人又累又饿地走了数小时,晚上8时才到达驻地。9月中旬,团队又回到九宫山,这一次他们去了石龙沟管理站,再次调研了10余天。
团队在野外调研
刚研究蜘蛛时也很害怕
据了解,蜘蛛虽小,科研的价值却很大,比如分析毒素可能有助药物开发,研究蛛丝成分可能有助新材料开发。因此,摸清湖北的蜘蛛家底和分布情况,就很有必要。
经过在九宫山的初步观察,钟杨团队大致收集了近240种蜘蛛,回到学校后,钟杨带领团队开始在显微镜下开展蜘蛛标本的鉴定工作。“目前我们自己在做这个工作,也请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和铜仁学院的同行帮忙一起做鉴定工作。”钟杨告诉记者。在做标本鉴定的同时,团队也在整理的蜘蛛生境照片。“我们有信心明年推出九宫山蜘蛛生态图鉴,这是一本科普书籍。同时对九宫山蜘蛛的研究,也是摸清九宫山生态家底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保护。”
钟杨在实验室开展蜘蛛标本的鉴定工作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科王建表示,近年来九宫山大力推进生态监测工作,此次蜘蛛类群调查在九宫山是首次,相关调查成果对九宫山生态保护和大数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刚步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钟杨和很多人一样,对蜘蛛同样非常害怕,但是他逐步克服了恐惧,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爱上了研究蜘蛛这个特殊的类群。“我记得很清楚,我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不敢碰蜘蛛,尤其我研究的还是一类特别凶猛的蜘蛛。我跟导师一起去野外做调研,导师抓了蜘蛛,我就接过来抓在手上感受蜘蛛挣扎时的触感,一连感受了四五天,渐渐地习惯后就不害怕了。”钟杨回忆。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他前往中国各地开展野外调研,“我真的是在全国各地‘追’蜘蛛,越‘追’越喜欢。”
团队在九宫山发现的大疣蛛
自己越发喜欢的同时,钟杨也想让身边的人能够喜欢上蜘蛛,尤其是在工作后,看到学生们听到蜘蛛后的反应,他更加想去做些事情让大众抛除对蜘蛛的偏见。此次在九宫山开展蜘蛛调研,是他做蜘蛛科普重要的一步,后期还会继续做更多的蜘蛛科普工作,也希望影响到自己的学生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