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优化营商环境,要持续落实各项政策。政策要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切,主动打通营商环境中的“堵点”“痛点”,不仅要有好的初衷,还要真正落到地面,让企业和群众得到实惠。
全市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各级各部门出台、落实惠企惠民政策的决心和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对标一流最优,一些干部、部门在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上还存在不足,没能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有的是政策从制定到实施,没有充分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导致企业难以获得,沦为“抽屉政策”“桃子政策”;有的是政策力度不大,含金量不高,对标先进,政策缺乏吸引力;有的是政策知晓率不高,明明是雪中送炭的好事,但是企业获取政策信息难、了解申报程序难;还有的是政策设定了很高的门槛,导致企业摸不着、够不到,只好“望桃兴叹”。
好政策还需要落实,抓落实就是“摆轮渡”,让政策送到企业和群众手中。制定政策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因企施策,持续推动政策落实;制定政策要让企业群众用得上,各种政策和措施要有针对性、普惠性,真正急企业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政策要从“纸面”落到“地面”,打通“最后一公里”,“扶上马”再“送一程”,如果效率不高,服务不优,政策就很难让企业群众有获得感。
从根本上说,我们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用户立场”,从企业角度来看政策,政策才能活起来,动起来。当前我们有不少政策叫做“纾困”“解难”,顾名思义,就是要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尽可能把政策资源落实落地,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养分。
【编辑:付豪】
(作者: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