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长江武汉金口段,在82年前中山舰沉没的这片水域打了30多年鱼后,八一渔业队副队长彭军乘着护渔船,守护一方江水。
武汉下达禁渔令已约半年。沿着长江进入武汉约150.5公里的江段,长江日报记者寻访数月。渔民们纷纷告别传统捕捞方式,上岸开启新的生活。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为期10年的禁捕。
点此查看渔民上岸后的故事
▼
守护
最大渔村集体退捕
长江武汉段已不见捕鱼人。记者彭年 摄
28日早上8时,彭军穿上工作服,骑着电动车,来到位于长江边的渔政执法工作站。他随时待命。一旦接到违规捕捞的举报,即使是在晚上,他也会到江上去配合相关部门执法。
江夏区金口街是长江初进武汉的地方。建于明代的石驳岸,至今还是长江上仅存的古代航运建筑设施。世代以“渔”为生,几乎是金口每户家庭的常态。这里一度是武汉渔民最多的街道,仅在册渔船就有90多条,渔民近200人。
走在金口街上,不少过去以江鱼为主打菜的餐馆已改换招牌,抹去了“江鱼”字样。
6月30日,武汉全面实施长江禁捕前的最后一天。八一渔业队队长王明武在队里第一个交出渔船,告别渔民身份。
他拿到了11万多元的补偿款,并与渔政部门签订了劳动合同,成为一名护渔队员,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
捕鱼30多年,王明武感受到长江的明显变化。
“小时候和父母一起捕鱼,鱼的个头比现在大多了,产量也更大。近些年,捕条大鱼不容易,产量减少了近六成。”他说。
不再当渔民,王明武、彭军也没离开长江,像他们一样,八一渔业队有6人当上了护渔员。
“我们很幸运,还能维系与长江的感情。”王明武说,“不捕鱼了,收入是少了一些。但是让长江休养生息,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资源。这道理,渔民们懂。”
转向
曾经的捕鱼船成了护渔船
退捕渔民李建平开着自己的木船在长江上巡江。记者彭年 摄
长江东去,在江岸区谌家矶一带接纳朱家河。
57岁的李建平驾着木船,等在朱家河畔。早前,他接到江岸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艾文武通知,由朱家河进入长江,一起巡江。
李建平的木船插着小红旗,这曾是他原来的捕鱼船,现在却写着“渔政征用船”。接过来一壶柴油,李建平灌进船的油箱中。一拉杆,木船启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1996年,李建平从武汉冶炼厂下岗后,捕鱼成了他新的生路。去年底,在捕鱼23年后,他上交了自己的机械渔船,获得补贴十几万元。
李建平说:“来到江上,心里就舒服。打了这么多年的鱼,也该为长江做点事。”艾文武称,李建平驾着自己的小木船义务巡江,从没提过报酬。
创业
“70后”告别渔船开起水果店
“70后”渔民张传咏告别渔船,上岸开起水果店。记者刘睿彻 摄
“看一看啊,现做的水果沙拉。”傍晚,江汉路佳丽广场地下一层的一家小店里,张传咏夫妇正在招揽生意。
张传咏是新洲区退捕渔民,40岁刚出头的他,想出来再闯一下。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葡萄、哈密瓜、橘子、菠萝蜜等,采摘成单果或切成小块,洗得干干净净,按类分装在不同的圆盒里。
张传咏夫妇家住新洲区双柳街古龙村,这里已经是长江快要离开武汉的地方。村里有100多位渔民,“60后”“70后”渔民居多,大部分人只有小学、初中文化。
为了创业,张传咏向区里了解就业创业的政策,还参加了创业培训会。
“生活对我来说,转了个180度的弯。现在的期待,就是经营好小店。”春节前后到5月,通常是水果店的旺季,张传咏正在准备,“相信生活有盼头。”
寻觅
被“帮助”7次找到新工作
长江武汉段。记者彭年 摄
一个月前,谌家矶街长江明珠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内,退捕渔民刘武、胡兰燕夫妇俩得到了好消息,他们一起获得了谌家矶街安保队员的岗位。12月6日,夫妇俩领到了第一次收入,除了交社保,拿到手有近3700元。
“工作不是等着就有的,需要开发。既要考虑渔民需求,也要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让双方都能接受。”江岸区劳动就业管理局负责人刘俐介绍,他们曾给刘武夫妇先后介绍了7次工作。
刘武夫妇俩身体不太好,家里还有两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他们需要离家近,也相对有保障的岗位。
多次寻觅后,安保队员的岗位让刘武夫妇俩比较满意,他们从黄陂武湖骑电动车过来很快就能到。“我们还是最盼望找到和江水相关的工作。”刘武夫妇表示,我们没有别的技能,只有在长江上才能找到自信,也跟这一方江水有感情。
据市人社局数据,全市建档立卡退捕渔民1151名,处于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能力的共842名,其中九成以上有了新岗位。
“水上人家”上岸后,长江禁捕的成效正在显现。
今年8月下旬以来,长江武汉段市民多次拍到江豚畅游画面。只有江水中鱼类资源丰富,才能吸引江豚前来捕食。
牛山湖退捕渔民:
拥护禁渔令 上岸路更宽
“弃渔学技之后,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致富了,还能带着村民一起致富。”12月27日早上,在东湖高新区龙泉街道和区退捕禁捕工作专班联合召开的新春座谈会上,80余名退捕渔民代表参加。他们纷纷表示,坚决拥护“十年禁渔”令。
东湖高新区龙泉街道坐落在牛山湖边,街道辖区内有多个村都是著名的渔村,以前村民多依靠打鱼和水产养殖为生。
现场传授致富经的吴后庆就是龙泉街升华村大吴湾一名普通的有证兼业渔民。
在龙泉街道的帮扶下,他在村里的苗圃学习色块苗栽培技术。找准发展方向后,吴后庆筹措了12万元资金,种植了2亩地的杜鹃,当年盈利5万元。
目前吴后庆种植规模达到50亩,品种从单一杜鹃发展到十余个品种,已经稳步走向致富路。吴后庆在座谈会上表示,将无偿优先向退捕渔民传授栽培技术,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龙泉街道161名退捕渔民中,退休39人,已就业49人,公益性岗位安置68人,其他无就业能力者已进行政策性兜底。
武汉市人社局东湖分局已为龙泉街符合城中村改造参保条件的104名退捕渔民办理了参保登记,缴纳社保费用1280多万元,其中对缴费满了15年社保及已退休退捕渔民进行了社保补贴的全额退还。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刘睿彻 汪文汉 吴曈潘璐 姚旭 通讯员周康 陈宏H5:主创丨陈智 胡欣记者丨刘睿彻 汪文汉 吴曈 张晗视频丨胡胜 海报:文案丨谭芳 设计丨王语哲 摄影丨彭年 文字制作:朱佳琪校对:彭艳)
【编辑:朱晨颖】
(作者:陈智 胡欣 张晗 刘睿彻 汪文汉 吴曈 潘璐 姚旭 谭芳 王语哲 朱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