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武昌生机勃勃。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昌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中央指导组和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取得了抗击疫情的决定性成果。
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武昌区始终坚持“一手撑伞、一手干活”,以伟大抗疫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全面精准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疫后重振的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社会稳定战取得重要进展,牢牢稳住发展底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提供坚强保障。
全力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
坚持应收尽收,千方百计建院增床。改造8家定点医院、4家民营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急抢建武昌方舱医院、黄鹤方舱医院,设立隔离点和康复驿站96个,扩容床位2万余张,一举扭转“人等床”的被动局面。
坚持生命至上,争分夺秒救治患者。举全区之力入户排查“四类人员”,建立隔离点、方舱、定点医院梯次转诊机制,在全国率先向社区发放“通治方”中药,全力保障非新冠急诊、重症、慢病患者就医用药,不遗漏、不放弃每一名病患。
坚持群防群控,全力阻隔疫情蔓延。组织2万余名下沉干部、志愿者对全区768个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协调团购生活物资超450万份,稳步创建无疫情小区、社区。
坚持慎终如始,织密常态化防控网络。开展全员核酸和血清检测,常态化落实重点场所、人群筛查,对进口冷链食品实施全链条检测消杀,持续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密防线。
凝心聚力稳住发展底盘
稳投资、促发展,疫后重振按下“加速键”。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项指标增幅实现扭负转正。武汉长江中心、亘星国际等23个重大项目开工,阿里巴巴华中总部建设正式启动,绿地中心、武商梦时代广场等61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惠游湖北”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079万人次,黄鹤楼景区国庆期间热度全国第一。
优服务、增活力,营商环境打出“组合拳”。企业申请营业执照、申领发票等事项实现“当日办结”,试行工程建设项目承诺即开工、新房交房即办证,新增企业类市场主体8845户,营商环境考核排名全市前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有效提振企业在武昌投资信心,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成功落户,疫后首家持牌金融机构南洋商业银行武汉分行开业运营,签约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9个,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5个,引进世界500强研发机构1家。
强功能、拓空间,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建成武车路、小龟山路等13条微循环道路,新增停车泊位2.2万个、充电桩5000个。“两湖”隧道东湖段开工建设,轨道交通5、11、12号线加快推进,8号线二期通车试运行。滨江核心区龙湖天街、地下环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华中金融城新增甲级商务楼宇空间15万平方米,武昌古城昙华林核心区全面开街。
提品质、树形象,环境面貌展现“高颜值”。狠抓市容环境整治,完成道路维修16.5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8.8万平方米。垃圾分类设施实现全覆盖。完成紫阳湖“大湖+”建设,新改建绿地22公顷,建成街头游园10个、林荫路10公里、绿道5公里。“一点一策”化解全区21个易渍水点位,全面启动水果湖、外沙湖和楚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成海绵城市3.7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上升16.3%。
补短板、强优势,民生福祉绘就“新画卷”。启动七医院和区公共卫生中心迁建项目,构建平战结合、多点触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增普惠性幼儿园6所,成功举办实验中学、武汉中学百年校庆,陆家街中学改扩建加快推进,武昌教育影响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完成28家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新增城镇就业2.25万人。新建“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8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10个,落实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改革,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2021:武昌这样干
打造“五个标杆”,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武汉夜游消费季活动在黄鹤楼公园举办。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特殊的历史节点,武昌区将全面加快疫后重振步伐,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 打造疫后高质量发展标杆
提升总部经济支撑力。坚持总部经济引领发展战略,设立区投资促进中心,构建“大招商”格局,引进500强企业第二总部、区域型总部和研发机构3家,新增准独角兽企业2家。
壮大数字经济新动力。建立“武昌院士之家”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项目成果就地转化。加快中科武大·智谷建设,启动小洪山科学城产业园建设。支持5G基站、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武昌首发、首试。
加快产业融合步伐。金融之城建设提速,吸引外资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落户,加快金融优势向实体经济传导。深化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区建设,繁荣夜间文旅消费。推动中南商圈、徐东商圈改造提升、集群发展。
● 打造精致城区建设标杆
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深化老旧小区改造五年计划,实施老旧建筑微改造、微修缮,推进道路、管网、停车设施改造提升。全力保障轨道交通11、12号线和新武金堤路、和平大道南延线等重点工程建设。
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加快长江右岸重大项目布局,着力推进滨江商务核心区和武昌古城亮点片区建设,完成武汉长江中心、阿里巴巴华中总部项目正负零施工,滨江地下环路整体工程进度过半,编制华中音乐谷规划方案,推动武昌古城42项建设项目全面收尾。
推行卓越城市管理标准。实行市容市貌精致化管理,实现城市综合管理全领域、全时段监管,高效率、高标准处置,打造现代化城市综合管理江南标杆区。推进公厕星级改造和排污管网建设,巩固“厕所革命”成果。完善智慧交通体系,精细治理拥堵点段。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实施“添绿增彩”行动,新建绿道3公里、口袋公园3个,新增街头绿地1500平方米。巩固巡司河、罗家港、沙湖港等水体治理成效。全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完成水果湖、外沙湖、紫阳湖综合整治工程,确保水质稳定保持在Ⅳ类以上。
● 打造全方位安全保障标杆
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健全区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街道社区信息共享、协同处置机制。新建中华路街、续建积玉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推进中医特色诊疗服务进社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科普,提高全民文明素养。
全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完成八铺街堤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平湖门泵站、董家明渠排水通道改造,消除紫阳东路涵洞、友谊大道长江隧道口等12个渍水点。实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天候预警监测。建设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发展社区救援队伍,提高应急处置和保障水平。
全力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积案化解工作。升级“平安城市”视频监控,新建60个“智慧平安小区”。推动扫黑除恶机制常态化,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
● 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弘扬英雄城市文化。广泛开展抗疫精神宣传,讲好武昌抗疫故事,彰显全区人民众志成城、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系列活动,让红色基因根植武昌血脉。策划“一山一湖一赛”,打造1-2项具有全国较大影响力的文旅活动IP。
丰富优质公共服务。加大低收入、低技能群体和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帮扶。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540个,启动滨江核心区小学和大东门小学建设,实施南湖中学改扩建,完成实验中学二期建设,推动陆家街中学、复地东湖国际配建小学按期投入使用。
强化特殊群体保障。加强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群体救助,新建一家500张床位养老服务中心,为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险。支持社区型、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发展,建设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及康复中心。新增一批消费扶贫场所,全面巩固对口扶贫成效。
● 打造城区现代化治理标杆
加快智慧武昌建设。加快区级智慧城市平台建设,推动公安、城管、交通、水务公共设施采集数据共享,提升城市综合问题实时感知、智慧分析和应急调度能力。启动全区常住居民和注册企业电子档案库建设,主动“替群众想事”“帮企业办事”,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改革的获得感、认同感。
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大力推动人员、资源、资金下沉街道,充实社区治理力量,常态化开展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活动。完善“微邻里”信息直通、服务上门机制,畅通居民沟通互助渠道,打造群众爱看管用的“网上议事厅”。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广泛开展宪法和民法典学习宣传。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巩固“去疴除弊、正风肃纪”活动成效,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回眸“十三五”
“五首之区”品质内涵更加充实
过去五年,武昌区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全区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城区建设实现新跨越,城区更新改造和精细化管理实现新提升,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五首之区”的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品质内涵更加充实、品牌形象更加彰显。
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区域经济能级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6%,2017年突破千亿,2019年跃居中心城区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8年以来稳居中心城区第一。出台“1+8”产业政策,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15家,纳税亿元楼宇达28栋。金融、商贸、工程设计、文旅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占GDP比重达60%。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30家。引进各级各类人才1242人,吸引15万大学生创业就业。2020年荣膺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全国第27名、全省第1名。
推进“三区两翼”融合,城区空间布局实现新突破。坚持为民筑城理念,建成停车泊位7.2万个、充电桩3.1万根,实现区级城建投资247.23亿元。友谊大道快速化改造等4条主干线工程实现开工,丁字桥南路建成通车,新开通轨道交通线路3条,新增杨泗港大桥、长江公铁隧道等过江通道2条。建成及改造提升微循环道路94条,路网密度提升至4.88千米/平方公里。“三区两翼”格局持续深化,滨江核心区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华中金融城初具规模,武昌古城形象焕然一新,白沙、杨园南北两翼进入全面规划实施阶段。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品质展现新面貌。抢抓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办赛事、建城市契机,城市面貌更加整洁靓丽,水果湖等亮点片区打造成为全市样板。高标准通过两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着力提升园林绿化质量和品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按时序进度完成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建立完善三级河湖长制,全区污染水体基本消除,内沙湖、四美塘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建设雨污水管网166公里,泵站抽排能力实现倍增。打好蓝天保卫战,重度污染天数、PM10、PM2.5等关键指标显著下降。
坚持民生优先导向,幸福武昌建设取得新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3万人次。建设保障性住房2.7万套,筹建公租房3708套,发放公租房货币化补贴2431万元,惠及住房困难群众3.5万户。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591个老旧小区实现基本物业服务全覆盖。完成二次供水改造379处。实施中小学校新改扩建项目11个,新增学位1.2万个,中高考质量持续保持省、市领先,学在武昌品牌更加响亮。全面推进健康武昌建设,每千人医疗床位数增至13.9张,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5岁,百岁老人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派出干部550人次驻村帮扶,对口扶贫对象全部稳定脱贫。
坚持转变政府职能,行政效能优化得到新加强。全面推进“智慧武昌”建设,实现政务数据整合共享,信息平台集约利用。在全市率先建立“民呼我应”指挥调度工作平台,以向街道放权赋能为重点夯实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区级权力事项清单、明晰行政执法公示,2019年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定期向区人大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情况,高标准办理区人大议案和区政协建议案22件,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410件。
展望“十四五”
建设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武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浴火重生,发挥“一主引领”龙头作用,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关键时期。武昌作为“五首之区”,发展基础扎实、经济韧性强劲、科创潜力深厚,有能力也有责任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武昌区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定位,全面对标一线城市先进城区,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昌目标,重点突出以下五个方面任务:
优化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以总部经济为引领,楼宇经济为载体,围绕“1+8”产业发展格局,加快现代服务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进产业链提升和价值链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金融之城、设计之都、文旅胜地、商贸中心和科创强区。
释放发展动能,高水平创新取得新突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抓住新一轮改革开放重大机遇,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发展瓶颈,扩大对外开放,营造优质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活跃高效的创新氛围,释放区域发展强大动力。
提升城区品质,高标准建设展现新魅力。坚持以人为中心,结合产业基础、山水形态和人文特征优化功能区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打造宜居宜业品质城区。
繁荣公共事业,高品质生活满足新期待。坚持人民至上,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保障性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体制机制,高效能治理实现新提升。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全周期管理,加快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把高效治理贯穿城区治理全过程,不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撰文:李锐吴昊吴迪况昕昀卢云成李敏杰刁少红)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