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不能错过“大航天时代” | 长江评论

时间:2020-12-28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 周劼

12月27日23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至此,2020年中国航天以39次发射、35次成功,完美收官。

12月27日23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微纳技术试验卫星。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2020年对中国而言是“航天年”,今年一年里,我们收获了太多的航天惊喜,既有运载力的大突破,又有北斗的全面建成,还有探月的完美成功,更有走向更深空、更浩瀚宇宙的前期布局。网友已经忍不住接龙探讨2020中国航天的十大突破:

2020不愧是“中国航天极其了不起的一年”。星辰大海的征途已然呈现。

放眼全球,航天发射领域三强(中美俄)多点的格局已然形成。

再将眼光拉远一点,

2016年,世界航天发射85次,中国发射22次;

2017年,世界航天发射91次,中国发射18次;

2018年,世界航天发射114次,中国发射39次;

中国一直处于世界航天发射的领跑集团。

2020年11月12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不仅国家间的竞争激烈,而且从发射类型看,近几年全球通信、对地观测、技术试验三种类型的卫星数量占进人太空航天器总数的91.6%,绝对权重。其中技术试验卫星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各国在商业航天、太空旅游、深空探测、资源抢占等方面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决定了各国通过卫星展开太空技术实验的热衷,大家都在抢占未来科技和未知领域的制高点。

有人说,世界已经进入大航天时代,而中国是其中的弄潮儿。

“大航天时代”是相对于“大航海时代”提出的蓝图概念。人类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也是利用人造交通工具,前往仅凭自然的人力无法抵达的遥远疆域。大航海时代开辟了近现代工业革命的广阔空间,地理大发现为人类带来了科技、文明长达数百年的高速发展,第一次彻底改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局限。

不仅如此,大航海时代还表现为:

各国为了探索未知领域而不断进行的各种探险活动,以及引发思想界的巨变,科技发展、创新成为历史的主要动力;各国为了抢占先机而进行的激烈竞争,没有参与到其中的国家错失历史机遇……

今天,这些大航海时代的表征在航天领域一一重现:都是人类面临未知领域,激发出强烈的探索精神,热烈的无畏行动,带动激烈的国家竞争,引发人类社会剧烈的改变。因此有人感叹,如同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今天的世界已然进入大航天时代,“航天业是科学发现最活跃、尖端技术最集中、产业带动最强劲、国际合作最广泛的领域,航天已经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拓展、向国家的未来延伸。航天活动在未来,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航天事业的大发展,必然带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的极大提升,大幅增强国家整体实力,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更重要的是,大航天时代如同大航海时代一样,会改变人类的精神气质,“人类将进一步看到自身的渺小,从而目光更加远大,胸怀更加宽广,对宇宙抱有更加深刻、敬畏而理性的认识。”

也就是说,大航天时代,表,是信息与智能赋能航天技术,航天技术又赋能整个人类社会迈进跨越发展的新阶段;里,是人类跨越天险、探索未知、不断超越自我的坚韧追求,是勇敢者和先驱者的事业,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最高体现。

曾几何时,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也就错过了历史上伴随而来的科技革命、工业革命,错过了船坚炮利和世界贸易,我们的近代史是一部错过一次机遇,便不断错过后来机遇的茫然史,也是一部丧失新的战略生存空间,缺少著名航海家、海军将领之类民族英雄,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史。

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顺利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今天,2020年的39发,登月有我,深空有我,商业领域有我,全球定位有我,量子通信有我……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中国航天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及不同类型载荷的能力。

2018年、2019年两年73发,领跑全球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第一个100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二个100次用时7年6个月,第三个100次用时4年3个月……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一连串前所未有的实践,“中国航天开启加速度,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发起冲锋。”

1996年出生的周承钰(左),是文昌发射场最年轻的女指挥员、也是嫦娥五号探月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

更具“中国特色”的是,随手一搜航天新闻,看到大量这样的标题:

长征五号凤凰涅槃,背后的航天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青年突击队平均年龄仅为33岁

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

90后航天人! “北斗专列”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

商业航天捷龙一号团队平均年龄31岁

中国航天最大的底气在队伍年轻,在未来可期。

有了这样的底气,中国不仅没有错过大航天时代,还以自己的创新特色,“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使航天活动成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服务和增进人类福祉,同各国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编辑:戴容】

(作者:周劼)

  • 上一篇:今年产销刷新建厂纪录,东风本田供应链不“掉链子”
  • 下一篇:赶在寒潮前,一批羽绒服送到孤寡老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