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28日讯(记者杨幸慈 通讯员谭婷)12月28日下午,教育部科技司在武汉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年度绩效评估。今年以来,武汉教育系统第一时间启动“空中课堂”,将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转化为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契机,并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大数据体系、基础性工程建设、标准研制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汉阳区的成功经验还被收录进教育部《2020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
芳草小学安装有表情行为和教学分析系统的智慧教室。 记者杨幸慈 摄
主会场设在汉阳区芳草小学,学校的智慧教室也是电子书包公共教室,由教导处安排教师常态化运用电子书包授课。该教室安装了表情行为和教学分析系统,分析学生听讲状况和教师互动授课情况,由听课教师针对现场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形成教学分析报告。在武汉市翠微中学,七(1)班学生正在物联生态园上人工智能课,运用人工智能教学教具制作玻璃温室,利用传感器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后,再到智慧农场,在美术、信息技术、生物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融合并种植植物。
翠微中学的人工智能教学课堂。
“这是2019年我区建成武汉市首个市区校一体化教育云平台后,接入区域特色资源,形成的校级特色应用。”汉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打造了一批具备智慧教学、管理、评价等功能的智慧校园,初步形成了基于大数据的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的智慧教育生态。目前,全区学校实现5G教育网络覆盖,已建成智慧教室10间、5G虚拟实验室12间、人工智能教室10间、6所初中理化生实验智能化标准考场、4所智慧图书馆,94%的中小学建有创客教室或STEAM教室,并建成全市第一个区级创新教育学习中心。
在楚才中学,用学生证可在图书漂流亭借阅书籍。
在复学防疫期间,汉阳区研发安全复学应用,对学生健康情况的大数据跟踪、研判和预警,实现学生一人一证一码的数据综合管理。如今,复学证已升级为学生证,并相应地拓展了基于一卡通的智慧考勤、图书借阅等多项功能,成为全区学生一卡通数据采集的终端。
2020年初,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市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以“智慧教育示范区”作为撬动“三化”大武汉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支点,推动智慧教育上升为城市战略。
武汉高标准建设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启动武汉教育大数据中心、智慧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化标准化考场学校、校园网络提速、信息素养地图及创客教室、STEAM教室、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课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及规模化应用十大基础性建设工程。实现了教育首席信息官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并组织教育首席信息官、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素养专项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芳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记者杨幸慈 摄
各校通过疫情期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空中课堂教学模式。华师一附中探索关键能力导向,形成“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武汉外国语学校形成“任务驱动、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蔡甸区汉阳一中形成“121三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形成“爱心课堂3.0”,江岸区丹水池小学形成“导学结合七步法”。
目前,武汉教育云上汇聚了K12新课标同步教学资源、专题教育资源、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示范性教学资源等多元化优质教育资源,并接入了人教社、学科网、学友网、中国知网等第三方优质资源。同时,开通1027个课程社区,辐射全市15个区,覆盖小初高全学科。
此外,武汉教育系统和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推进武汉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伴随性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实现规模化和精准化测评。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平台之间数据的融通。
芳草小学智慧校园应用数据监控大屏。记者杨幸慈 摄
武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全市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成以5G网络为基础的区域性智能教育无线网络,实现所有中小学校无缝覆盖、一站登录、无障碍切换。推进数据驱动评价创新,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全面考察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探索推进中考等重大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引入智能化测评技术和系统,革除唯结果、唯考分弊端。
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成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钟绍春表示,武汉在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过程中定位准确,聚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教育治理问题,并在疫情的非常态化教学环境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编辑:姚昊】
(作者:杨幸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