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张 晶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医务室护士,丈夫赵威是一位司机,两人是武汉首对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夫妻
陈薇院士与张晶(左)、赵威夫妻合影。记者苗剑 摄
疫情期间,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义无反顾地冲在一线。其实,我和丈夫做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只是普通人做的普通事。如今,女儿在武汉上学,我和丈夫各自上班,我俩定期配合抽血检查。
逆行返汉
报名成为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
武汉“封城”前一天,我们一家三口从武汉回到老家孝感安陆市准备过年。武汉的疫情让我在老家坐立不安: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自己此时怎么能袖手旁观呢?我不能缺席,必须返回武汉!
丈夫赵威决定跟我一起回武汉,将女儿留在安陆。办好手续后,2月5日,赵威开车,我和他一起返回武汉。
与平时的车水马龙相比,那天高速公路上空荡荡的。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不知道回去后迎接我们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回到武汉后,我迅速投入抗疫一线,赵威则当起我的“专职司机”。
3月1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赵威从手机上看到一则信息:陈薇院士团队负责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I期人体临床试验(以下简称新冠疫苗试验)招募志愿者。“我们一起报名吧。”赵威第一时间和我说,语气没有丝毫迟疑。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接种疫苗那天
陈薇院士同我们合影
3月18日下午,我们相继接到工作人员电话,要我们次日去指定地点体检。体检结束后,我们心里充满期待:“希望自己能够符合条件。”
3月20日凌晨5时,醒来的赵威看到手机短信通知,马上叫醒我。我也收到了相同的短信通知。这则通知是当日凌晨零时许发来的,工作人员真辛苦。
我们本来准备3月20日去接种疫苗的。当天,我上班有点忙,错过了小剂量接种。3月21日傍晚6时许,调好班的我和赵威来到指定宾馆休息。3月22日一大早,我们去医院抽血,等待结果。当日中午,我和赵威先后接种新冠疫苗,我的编号是064,赵威的编号是066。
接种新冠疫苗前,陈薇院士得知我俩是夫妻后,对我俩说:“很感谢你们来当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感谢你们对疫苗研发工作的支持。”我当时有点不好意思,连忙说:“我们就是普通武汉人,能在国家需要我们时尽自己一份力,也是幸运的。”
陈薇院士还同我们合了影。这张合影照片,我们一直珍藏着。
观察期里
我俩敲墙壁当“接头暗号”
接种新冠疫苗后,我们进入14天观察期。
在指定宾馆,一人住一间房,我和赵威的房间仅一墙之隔。14天里,夫妻俩住在隔壁却不能串门。现在想起来,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当时,我带了一些书籍到宾馆房间,准备报考健康管理师。我在房间里看书学习、看电视、看手机。赵威在隔壁看电视、看手机,偶尔给我打视频电话。
后来,赵威跟我说:“你要找我,就敲床头的墙,还可以省手机流量呢。敲三下就是‘吃饭了’,敲五下就是‘你在干什么’。”这是我们的“接头暗号”,手都敲疼了。
我俩没把这事告诉家人。想女儿的时候,我就利用中午时间偷偷在卫生间打视频电话,和她“见面”。在观察期里,每天都有人定时把早中晚三餐送到房间门口,菜肴品种很丰富。我有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感觉。
工作人员为志愿者配备了温度计。我们每天至少测量3次体温,记录在本子上,方便观察接种疫苗后的一些反应。
接受新冠疫苗试验的108位志愿者中不乏同班同学、亲戚、朋友等,我们有幸成为他们当中唯一一对志愿者夫妻。其他志愿者得知后,在微信群里为我们点赞:“你们两口子太勇敢了!”4月5日,观察期结束,我们去做抽血检查。医护人员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健康记录手册,叮嘱“有任何不适,除了记录,也可以随时反馈”。我们还需要配合研究团队完成为期6个月的随访和体检。
一家三口每天忙忙碌碌
幸福的生活在继续
4月8日,武汉“解封”,我们回到安陆,看望了父母和女儿。生活回归正常,单位复工复产,医务室也很忙。
后来,媒体报道了我和赵威做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的事情,我们这才如实告诉了家人,我的父母和妹妹都表示理解并鼓励我们。姑父曾是一名军人,特别支持我们:“你们做得好,给孩子做了榜样。”
9月27日是我们第6个月做抽血检查的日子。第二天,我们分别打了一剂疫苗加强针,需要观察一年。现在,我们每天早出晚归,我在单位上班,赵威开车送货,女儿开开心心地上学。一家三口忙忙碌碌,幸福的生活在继续。
(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张媛媛 整理)
【编辑:戴容】
(作者:胡义华 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