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2019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位列中部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高达9.2%,武汉金融中心竞争力稳居中部地区首位。
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目标,分别为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
武汉金融业在从“中部领先”到“全国一流”的蜕变中,有哪些优势和短板?12月24日,专家、企业家们向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表示,武汉金融业还需要从业态、转型、服务效率等方面突围。
打造金融总部之城是业态升级的重要战略
追溯历史,武汉沿江一带曾是华中地区对外开放高地。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江岸就成为武汉金融商贸繁荣的缩影,银行、钱庄高度集中。历史上拥有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等30家外国银行和40家本地钱庄,是当时世界知名的重要进出口商埠。
当下,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已成为衡量一个区域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汉口建设大道金融一条街上高楼林立。记者李子云 摄
放眼今年的武汉,建设银行大厦、民生银行大厦、平安大厦、广发银行大厦、浦发银行大厦耸立云霄,在6.8公里的建设大道上聚集着27家金融区域性总部。而金融企业华丽的户外大牌,闪耀着经济的活力与冲劲。
5年前,全国首家由大型保险公司独资设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泰康在线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挂牌成立,总部设立在武汉,而今已经成长为武汉市金融科技的标杆企业,其打造的“国民级”的健康保险产品百万医疗保险,成为火遍全国的“网红险”。
“泰康在线的总部设在武汉,实现了互联网保险在保险科技、健康科技方面的深入探索和实践,特别是与武汉大学强大的科研优势相结合,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内核。”泰康在线CEO刘大为说道。
国华人寿是全国性、股份制专业寿险公司,行业规模居同行业前列。2018年5月,国华人寿将全国总部从上海搬到武汉市江岸区。随后,该公司在二七滨江区投资100亿元打造的武汉国华金融中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项目是其在全国布局的第四座国华金融中心。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付永进表示,武汉区域优势明显,金融类高等人才聚集,武汉国华金融中心将聚集一批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行业领头羊,助力武汉城市功能升级。
据武汉市金融局介绍,截至2019年底,武汉拥有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数量分别为38家、53家和81家(含法人及省级分公司),总数位居中部城市第一位。
但第十二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数据显示,在全国31个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武汉虽处于中部区域第一,但位于区域金融中心领先梯队中较后位置、且与全国性金融中心差距较大。其中从区域同比来看,西部地区金融中心成都、重庆综合竞争力增速较快,东部地区南京、苏州金融市场评价指标较突出,武汉整体金融机构实力不强、金融招商引资力度不够、金融业评价指标有待提升、金融营商环境有待优化。
“要打造全国一流的区域中心,武汉还需要推动金融业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武汉市金融局相关人士表示,“我们需要围绕金融中心建设发展总部型经济。发挥武汉金融街、华中金融城、光谷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等金融集聚区示范作用,强化金融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全国性和外资金融机构到武汉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
科技金融创新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2015年7月22日,《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获批。这是国内首个区域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内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随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自贸区金融、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武汉金融改革创新多点开花、亮点纷呈,一个又一个特色金融服务在这里落地生根,先行先试、创新示范、精准滴灌,不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
今年以来,湖北自贸区内企业出现订单无法正常出运、货款无法正常收回的难题,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不断在便利化跨境投融资服务上下功夫,通过与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北分局、区内企业多次对接,成功为某汽车零部件公司办理外债融资业务,实现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政策首单落地。这一试点成功,为区内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路径。三年来,湖北省分行累计为湖北自贸区企业提供授信总量超过480亿元,有力支持了自贸试验区企业发展。
光谷金融中心大厦。记者高勇 摄
新的探索从未止步,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忠实拥趸。2009年,在光谷有一家成立才4年多的小公司,当它正面临银行信贷无法弥补的巨大资金缺口时,靠汉口银行联合光谷人才基金给它的贷款和股权投资资金,闯过了难关。
这一帮就是11年。今年1月,这家武汉兴图新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了汉口银行“投贷联动”试点企业里的第一家上市企业。
拥有近40年金融职业生涯的汉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新民,谈起兴图新科就感到很欣慰。他说:金融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是为企业雪中送炭。
8月28日,璟泓科技向湖北证监局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的辅导备案材料,湖北证监局已受理。武汉又一家独角兽企业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在过去4年,该公司持续获得武汉农商行的2600万元银行授信,是创新信贷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贷”守护这家“独角兽”长大。
“高新企业在创业初时,生死往往只是因为一两笔资金。在最艰难时刻,是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一次又一次帮我们挺过难关。”武汉璟泓万方堂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斌说道。
金融创新是支撑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实施以来,武汉科技金融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汉金融机构纷纷布局科技企业集中的东湖高新区,为科技企业提供贴身服务。
武汉市政协常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过文俊认为:支持湖北和武汉疫后重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营造创业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应将自贸区武汉片区作为金融业制度创新的高地,以建设东湖国家级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科技金融创新的力度。
他认为,创投行业是科技金融创新的生力军。当前,应引导创投机构乘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的东风,抓住“新基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在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融资服务是效率升级的重要动能
金融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为实体纾困,是金融业的重要使命。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上,提升金融服务、融资效率是关键。为此,湖北创新建设了企业金融服务“方舱”。而武汉通过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汉融通”,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打造企业融资服务的“武汉效率”,最快可实现“3分钟申贷、0人工介入、1秒钟放款”。
叁拾叁号服饰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谢珊,通过“汉融通”平台上传了自己的身份证、汉口银行卡号等资料。不到3分钟,46万元的信用贷款就到账了。她说:“这笔贷款可以帮我开出新店。”
经营五金材料的赵女士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线上做了“众商贷”汉融通301模式的申请,没想到几分钟后,20多万元的贷款就到账了,并且还可以先息后本还款,“很灵活,符合企业贷款的回款规律,我觉得压力小了很多”。
截至8月底,武汉市中小微企业已在“汉融通”平台成功获得融资超1.5万笔,共计600多亿元。其中,获得政策性纾困贴息贷款的企业3万多家,利用财政纾困贴息资金撬动相应银行贷款968亿元。
“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要做大,还得更多地寻求企业到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赵凯说道。
2019年武汉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突破80家,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一位,较“十二五”期末增加近40家。支持小微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建立武汉市“金种子”“银种子”动态后备库,精细化管理“金种子”“银种子”后备企业库,筛选和推动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合理选择上市路径。
武汉市“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达到206家,总数较“十二五”期末增长40.1%。过去5年间,股权融资1558.46亿元,债权融资2257.38亿元。其中上市公司通过IPO实现融资120.79亿元,通过发行公司债实现融资1210.41亿元,资本市场支持了一批企业做大做强。
“相比北上广深的上市企业数量,以及对资本市场的运用,武汉金融业还需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等拥有新兴技术的企业上市路径,借助抓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及后续改革机遇,为更多企业上市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赵凯说道。
(记者王丹妮 陈小敏 李小娟 通讯员孙怡 海报:整理丨陈智 设计丨赵健)
【编辑:戴容】
(作者:陈智赵健 王丹妮 陈小敏 李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