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决议》,为武汉锚定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围绕这一发展“蓝图”,全市各部门马不停蹄贯彻落实全会决议,以实干笃定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武汉的新征程中乘风破浪。
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吴大志:
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此市扶贫办绝对不能把脱贫作为工作的终点,而是要作为新工作的起点,编制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十四五”规划,确立下一步脱贫工作的重点任务。
要构建防止低收入人口致贫和已脱贫人口返贫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大数据信息系统和返贫风险分级体系,探索建立治理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推进集中性减贫向常规性减贫转变。建立欠发达街道(乡镇)和经济薄弱村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已脱贫村发展。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探索推广防贫保等商业性保险。坚持和完善驻村帮扶工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继续做好省内外对口支援。运用脱贫攻坚成功经验推动乡村振兴,推动缓解相对贫困有机融入乡村振兴,探索城乡相对贫困一体化治理体系。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方面有效衔接,激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志军:
为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尽职尽责、善作善成
人社部门将深入贯彻全会精神,找准坐标、高点定位,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要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协调,使就业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能够有效对冲不利因素的影响。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整完善失业保险政策,推进社保转移接续,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发挥社会保障兜民生底线、保市场主体的作用,提高社会保障政策应对复杂局面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加快建设人才活力之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培养,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大力开展人社系统行风建设,创建优质服务窗口。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和资源配置,健全接诉即办和督办问责机制,确保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及时得到处置和办理。
进入新发展阶段,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人社系统将以更精准的对策、更有力的举措,只争朝夕、久久为功,把民生痛点转化成群众的“幸福点”。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谭本忠:
全面推进打造乡村振兴的“武汉样板”
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积极组织编制好武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纲要,高质量推动市委《建议》落到实处。
市农业农村局将牢牢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抓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农业农村投入财政优先保障机制,优化农村供地用地机制,强化农业农村发展人才支撑,全面推进打造乡村振兴的“武汉样板”。
全市三农部门将着力推进“三业联动”,打造精致农业,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品牌农业,通过“三业联动”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社会经济新一轮发展。着力实现美丽经济跨越蝶变,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我市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跨越递进。周密实施《武汉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三乡工程”拓面提质。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创新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通过不断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破除土地制度性障碍,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着力释放农村改革发展动能。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涛:
优化市场环境,更好服务现代化大武汉建设
市市场监管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以构建“三个环境”为抓手,为打造“五个中心”、实施“八大战略”、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做出市场监管新贡献。
构建优质高效的市场准入环境。着眼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持续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创新商事登记注册制度、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面推广“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等改革举措,推动更大范围实现“准入即准营”,促进新登记市场主体保持高位增长。
构建支撑有力的市场质量环境。着眼锻造武汉质量、武汉标准、武汉品牌,将实施质量强市、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与实施“八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服务体系,新建一批国家质检中心和标准技术创新基地,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培育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武汉品牌,推动形成武汉竞争发展新优势。
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着眼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竞争政策实施,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各种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做法;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和消费维权,推动企业守住合法合规竞争底线;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竞争氛围。
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先平:
全面开启我市医疗保障改革发展新征程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和保障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能。通过统一制度、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提升服务,增强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协调性,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推进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切实肩负起医疗保障在推进健康武汉建设中的光荣使命,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深入推进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全面建设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待遇保障公平适度,基金运行稳健持续,管理服务优化便捷,医保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贵达: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深入贯彻市委全会精神,践行“店小二”服务理念,不断深化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改革,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努力为武汉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努力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高网上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一事联办”“一张身份证全办理”“全市通办”“跨市通办”“跨省通办”能力和水平,探索政务服务“秒批秒办”,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可办。
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智慧城市基础平台,构建集城市大数据中枢、应用支撑中枢、人工智能中枢、区块链中枢,以及物联感知接入汇聚中心、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通用型基础应用于一体的城市大脑基础枢纽。推动数据治理融合开放,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和服务能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和交易系统的互联互通。管理精细化、服务标准化、交易电子化水平显著提高。加强综合监管,推动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竞争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运行。
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生华:
充分发挥审计专业作用,为打造“五个中心”护航
武汉审计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聚焦财政资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公共投资、国有企业、民生资金、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当好国家财产看门人、经济安全守护者,全力为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贡献审计力量。
全力推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推动财政资金规范管理和高效使用,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和绩效,当好公共资金“卫士”。
全力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五年内实现对重点市直单位、国企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强化权利运行制约,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全力推进公共工程项目审计全覆盖。加强对重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过程、质量的监督,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提高政府投资绩效。
全力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全覆盖。关注国有企业落实市委和市政府涉企改革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经营业绩、重大风险隐患等方面,推动国有资本做大做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全力推进民生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全覆盖。关注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乡村振兴等人民群众关心事项,聚焦民生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落地见效,促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力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全覆盖。围绕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项目、专项资金、攻坚行动等关键环节,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注重揭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
市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平:
抢抓新基建发展战略机遇
市城建局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站在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力推动《建议》落到实处。
“十四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处于加快建设适度超前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转型阶段,要抢抓新基建发展战略机遇,加快培育生态化、绿色化、集约化、智慧型的城市建设新动能,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激发潜在动能。
现在,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正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品质、生态环境的向往越来越高。我们要以“武汉模式”刷新“武汉速度”,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武汉标准”提升“武汉品质”,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做强轨道网、加密道路网、统筹地下管网、发展智慧网;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风貌塑造;全面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靓点区块,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引领和示范。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相卫: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形象塑造
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按照市委全会精神,从以下多方面入手,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做出更大贡献。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武汉“12分钟文化圈”。大力推进“四馆三场两中心”建设,实现街(乡镇)、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达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武汉红色资源,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样板区,争取获批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实施文化市场主体孵化培育工程。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擦亮一批文旅商业街区品牌。打造“长江游览”武汉都市旅游核心品牌。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效应。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
加强城市形象塑造。弘扬“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精神特质,推出直抵人心的文艺作品。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打响“文艺汉军”品牌。擦亮重大文旅活动品牌,提升武汉城市形象标识度和传播力。
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劲:
“五化统计”助力武汉“五个中心”建设
市统计局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着力打造“五化统计”,为武汉“五个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统计保障。
统计体系现代化。探索建立具有武汉特点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统计调查,全面、系统描述现代化大武汉建设成就。
统计环境法治化。坚决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推行依法统计、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统计生态环境,以高质量统计数据服务武汉高质量发展。
统计方法创新化。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平台,推动统计数据采集方式方法的创新,开发“数库”资源;借助“外脑”,拓展统计预测预警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智库”资源。
统计基础规范化。继续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巩固“四上”企业统计培训和统计台账两个“全覆盖”,提升统计工作能力和水平。
统计服务优质化。着眼武汉“五个中心”建设,对焦热点、难点、关注点问题开展统计分析服务,提出科学精准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统计参谋决策作用。
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力军:
努力打造有湿地花城特色的公园城市
全市园林和林业人将认真学习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坚定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打造一座有湿地花城特色的公园城市。
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围绕“两江三镇、六轴六楔、北峰南泽”的国土空间格局,锚固“一心两轴、两环六楔、多廊外圈”的生态框架。加强湿地和森林资源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治理,构筑重要生态屏障、市域生态安全体系。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山体生态修复、森林质量提升、乡村绿化美化、乡村振兴林业富民等工程,积极拓展造林空间,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增绿提质,增花添彩,高品质建设公园绿地,建设“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综合公园—郊野公园—自然公园”五级公园体系,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我们将以高水平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际湿地城市、努力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为建设“江风湖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湿地花城”特色的世界滨水生态名城贡献力量。
(记者马振华 黄丽娟 陶常宁 吴曈 胡琼之 李英波 李金友 潘璐 杨晓雨 刘睿彻 汪洋通讯员付成荣 周黎 叶道剑 王璐 董芙蓉 林建武 赵旋 孙晓 统筹倪宁)
【编辑:张靖】
(作者:倪宁 马振华 黄丽娟 陶常宁 吴曈 胡琼之 李英波 李金友 潘璐 杨晓雨 刘睿彻 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