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把蓝图变为现实——部门负责人谈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①

时间:2020-12-20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12月18日,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决议》。全会锚定武汉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12月19日,全市各部门迅速贯彻落实全会决议,将发展“蓝图”落实到具体工作,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为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贡献力量。

武汉新港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林

奋力加快武汉航运中心建设

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加快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实施交通支撑战略,致力打造“九州通衢”新枢纽。增开国际航线,大力发展水水直达、水铁联运、江海直达,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对武汉新港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挑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武汉新港要勇担‘一主引领’抓手责任,落实‘同城发展’战略要求,为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当好排头兵。

“十四五”武汉新港将实施“12345”发展战略。一是建成中部地区枢纽港。突破性发展“水水直航”“水水中转”“水铁联运”和“沿江带货”,建成服务辐射中部地区的核心枢纽港。二是实现港航经济两大突破。推动武汉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建成服务流域及中西部区域的大市场;发展国际贸易、区域贸易及物流分拨业务,促进港航大产业发展。三是打造三大新通道。拓展武汉至日韩、东南亚等近洋航线,形成国际贸易新通道;探索开辟武汉至沿海地区港口直达航线,形成江海直航新通道;进一步拓展汉江、大运河及中三角省际航线,创新多样化内贸运输新通道。四是提升新港空港综保区、航运交易所、电子口岸、产业中心等四大功能平台。五是实施五大智慧工程。建设“智慧港口、智慧船舶、智慧口岸、智慧物流、智慧交易”,初步形成数据互联、人机协同、智慧决策、智能管控的武汉航运中心现代港航服务链和智慧航运经济新业态。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孟武康

争做“六度”发改人,争创“六部”发改委

市发改委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组织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全力推动市委《建议》落到实处。

发改部门将按照《建议》,谋划建设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强化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地位,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全方位交流合作,引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商品和服务跨区域流通,增强武汉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的能级和效率。同时做到两个“坚持”,坚持更大力度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坚持生态优先,努力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切实加强粮食和能源安全体系建设。

全市发改部门要争做“六度”发改人,争创“六部”发改委;以思想有高度、认识有深度、业务有广度、服务有热度、执行有力度、决策有气度“六度”严格要求自己。要勇立潮头,争创一流,真正当好市委市政府决策前的参谋部、决策后的作战部、热心为民的服务部、重大事项的协调部、上下互动的联络部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宣传部“六部”。接续奋斗,推动“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经信局局长党蓁

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

市经信局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高质量推进五大产业新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装备、现代消费品、先进基础材料等优势产业转型提升,加快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北斗、氢能、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电磁能、类脑科学、未来通信等未来产业。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短板弱项,集中资源攻关突破,引导企业、各类创新主体解决一批关键核心问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大制造业技改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着力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打造一批高水平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加快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573”工程,加快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健数字经济底层;大力发展“光芯屏端云网智”7大领域,壮大数字“新产业”;围绕智慧城市需求,拓展“5G+工业互联网”等典型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新融合”。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盛洪涛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自然资源全要素、全过程管理,探索形成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奋力谱写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加速疫后重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全面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报,推进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成果完善和报审。出台乡村规划实施意见,指导乡村有序规范建设。主动担当“一主引领”中的规划使命,引领推动武汉城市圈规划协同的提质升级。

履行“两统一”职责,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全力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以“三调”成果为基础,整合建筑、强度、功能、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信息,形成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图。

提升城市品质,推进示范性精品项目建设。高水平编制和推进实施两江四岸规划,塑造重点功能区标志性建筑,打造世界级滨水岸线和公共空间。明确全市域天际线及建筑色彩管控要求,研究制定滨水天际线管理技术规定。持续推进社区规划治理,推进老旧社区改造、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微型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等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阎忠宁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精心绘就魅力武汉新画卷”,这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将武汉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以建设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引领,加快建设高水平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深化长江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打造全国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健全城镇、乡镇、农村三级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力争早日实现污水零直排。聚焦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加快补齐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污染防治短板,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限制高排放重型柴油货车使用,鼓励淘汰老旧机动车。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斌

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城市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好“十四五”时期交通工作,市交通运输局编制形成《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初稿)》,主要内容是“一个目标、两向通道、三层枢纽、四网支撑、五大体系”“12345”交通发展的基本构架。

“一个目标”即紧紧围绕“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城市”,坚持交通引领、支撑城市发展,积极推进“通道+枢纽+网络”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建成“超米字形”高铁网络、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建设联贯长江经济带、联接“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两向通道”即坚持“陆路向西、水路向东”战略,构建向西拓展、向东延伸的中部国际直达陆海联运大通道;三层枢纽即建设三个层次的综合交通枢纽;四网支撑即构筑航空网、航运网、铁路网、道路网四网支撑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五大体系即健全便民利民市域交通运输体系,包括构建高品质的基础设施体系、高水平的公共交通体系、高质量的慢行交通体系、高效率的城市配送体系和高层次的数字交通体系。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彬

为加快构建我市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贡献商务力量

市商务局着眼于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努力推动全市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将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探索市场化招商模式,着力加大龙头企业、总部经济、跨国公司、科创中心、贸易主体招商力度,以高质量招商引资为我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积聚培育强大新动能。

二是围绕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加快构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统筹推进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聚力打造“武汉购”消费品牌,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是围绕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建强开发区、自贸区、综保区、综试区等开放平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发展新标杆城市。

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陈祖信

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

市国资委“十四五”将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分类推进整合重组;鼓励国有企业“走出去”,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引导国有平台企业向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支持国有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巩固加强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选人用人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以制度管企业、管企业领导人、管国有资本布局、管保值增值、管容错纠错,激发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推动竞争类企业上市;合理设计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支持对国有相对控股企业依法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

加快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进一步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完善国资监管权力职责清单,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构建覆盖全面、上下协同、权威高效的大监督体制。

国家税务总局武汉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晓东

研究税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有力举措

围绕武汉“十四五”发展总体定位和目标任务,我们将找准服务城市发展的税收定位,制定税务行动计划和落实措施,擦亮金牌“店小二”服务品牌,厚植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壮大的税收营商环境,坚决扛牢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新使命。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们将抓紧收集、研究、上报服务保障创新的相关税收政策,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工程,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享受税收优惠。同时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税之路,加快推进智慧税务建设。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我们将继续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依法依规组织税费收入,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研究税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有力举措,支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研究探索更加适应新兴业态发展需要的税收制度和征管方式。

围绕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我们将积极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市场主体协同布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做好出口退税、“一带一路”征管合作等方面工作。着力提升税收经济分析质量和水平,向市委市政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武汉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项波

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市委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同类城市竞争态势和武汉发展比较优势,提出“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奋斗目标,为新时期武汉的建设和发展绘就了蓝图、指明了路径。

全市财政部门将切实强化政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坚定不移地将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为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贡献积极的财政力量。

一是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预算编制的全过程,在预算编制中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统筹各类资源,集中财力保障全市“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

二是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助力我市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等“五个中心”。

三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百姓过稳日子,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更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立新

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走向深入

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以打造全国一流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为抓手,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走向深入,为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是推动金融要素与科技资源有效对接。大力发展创投风投、非银金融、产业金融、股权投资、金融科技等创新业态,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功能。二是打造创新融资服务体系。深化投贷联动试点,大力推广科保贷,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保险示范区、碳排放权注册登记中心、融资对接服务平台。三是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支持银行金融创新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金融组织,做强做大一批总部金融机构和头部金融企业。四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完善以股权、债权、金融资产交易为主的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加强场外交易市场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对接,支持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争取“四板”创新试点。五是提升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境外金融机构和战略投资者,创新发展跨境金融业务,大力拓展涉外投融资业务,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

(记者汪文汉 马振华 贺亮 雷衎 王谦 张维纳 黄莹 龚劼 李金友 林兰 通讯员周钢 武经宣 高祥勇 黄志敏 统筹/马振华)

【编辑:朱晨颖】

(作者:汪文汉 马振华 贺亮 雷衎 王谦 张维纳 黄莹 龚劼 李金友 林兰)

  • 上一篇:社会各界热议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新目标振奋人心,我们感觉责任在肩
  • 下一篇:武汉市12月19日抽检和监测多个环境、食品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