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17日讯 连续的低温天气,武汉天然气用量持续高位,日用气量接近800万立方米,较往年同期用量接近翻番,比11月降温前的日用量270万立方米,增长了近两倍,逼近历史最高值。17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从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获悉,现已启用LNG气化站储备,日气化量约8万平米,补充管网供应,保障供气压力和民生用气需求。
工作人员正在从罐车卸载液化天然气。记者李永刚 摄
17日上午,记者在市天然气公司平安铺LNG气化站看到,工作人员正进行气化作业,气化站内一处监测设备显示现场温度已降至-13℃以下。“12月8日起,LNG储备站全力开动设备,每天工作16小时,至16日已气化约50万立方米天然气,补充城市管网供应。”该公司高压运行中心李家林经理介绍,公司多方协商高价购买气源,目前每天到站4辆槽车约80多吨液态气,全部气化后送入城市天然气管网。
气化区雾气弥漫。记者李永刚 摄
由于本次寒潮覆盖范围广、降温速度快,受天然气供应全国调配的影响,武汉市天然气公司供应也出现了缺口。目前,公司在中石油、高压管网公司等上游单位的支持下,有效补充部分供应缺口。与此同时,该公司通过科学调度,与用气量较大的工商企业实时联系,在不影响复工复产的前提下,合理调配生产计划,确保用气高峰时段管网压力平稳。
市天然气公司呼吁,由于目前全国性用气量激增,气源组织紧张,希望市民合理用气,节约用气。同时提醒市民,冬季是燃气事故高发期,日常用气更应注意安全,不要将门窗长时间紧闭,需特别注意厨房的开窗通风。(记者龚萍 通讯员苏守明 刘昊)
现场探访>>>
记者探访气化站工作现场
作业温度-13℃,气化过程“三步走”
17日上午9点半,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来到位于谌家矶的市天然气LNG气化站,现场探访天然气气化的全过程。
从罐车卸载液化天然气。记者李永刚 摄
根据要求,记者出示健康码、检测体温后被允许进入,穿上防静电的棉质工作服、带上安全帽,由工作人员带领进入现场。
隔着气化站作业区还有十几米远,“一阵寒意”袭来,地面飘着半人高的白色雾气,“云雾缭绕”,更远处则看到几个高大的储气罐。
工作人员在气化区巡查。记者李永刚 摄
第二道门岗处,设有消除静电装置,单手摁住装置几秒钟,一声清晰的女声提示“静电消除已完成”,才可进入作业区。
作业区被栏杆围住,实测温度为-13℃,越靠近正在作业的气化器,温度越低。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作业区气温长期处于零下,气化器附近长年保持-20℃左右。
工作人员在检查气化器。记者李永刚 摄
雾气浓厚,距离地面半人高以下区域,基本上看不清楚周边环境,必须摸索前行。在里边站上几分钟,浑身就像泡在冰水里一样,感受到刺骨的寒气。
在气化器旁边的设备上,记者还见到了类似“雪”一样的冷凝霜,用手轻轻触碰,“雪”还会飘落,设备的下方,几乎都被白色的“雪”覆盖着,恍惚置身于“山顶”的雪景之中。
工作人员在检查气化区管道。记者李永刚 摄
市天然气公司高压运行中心李家林经理介绍,气化过程“分三步”,在气化站内“全自动”完成。
第一步:液态气罐车“转运”至储气罐。
液态气罐车到站后,停放在指定的卸车台,通过三根管道搭配使用,接入现场的LNG气罐。
记者见到,这三根管子均为不锈钢的金属软管,接入罐车之后不到一分钟,管子的表面开始“冒气”,并且结出一层薄薄的白霜,肉眼可见。
气化器底部结上了厚厚的冰。记者李永刚 摄
“因为罐车里气温也非常低,在经过管道时,与外面温度较高的空气间接接触,就会结出霜。”
一台大约20吨液态气的罐车,转运完成大约需要三四个小时,全程要监控现场的压力,在可控范围之内。
第二步:储气罐液体通过低温泵抽入气化器
液态气体进入大型储气罐之后,通过低温泵将其抽入气化器。
记者见到,气化器是一种铝制的长方体设备,外表面与空气接触面较大,方便液态气进行充分气化,气化之后温度保持在-2℃到-5℃之间,此时气化还不够完全。
工作人员在检查气化器。记者李永刚 摄
第三步:加热后进入高压管道
经过气化器之后,液态气再通过一道白色的加热器,“加热”到2℃左右,气化全部完成,符合进入高压调压装置的条件。
随后,气体由其送入城市的高压管网,通过管网输送至千家万户的燃气管道之中。
李家林介绍,天然气气化过程虽然是全自动运行,仍须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随时开关现场的阀门和设备,确保运行正常。气化站每年的作业时间大约是4个月,从11月底至次年3月前后,根据全市冬供的需求,进行管网补充供应,目前正处于冬供用气高峰,每天至少有4罐车的液态气运输到站,总量大约为80吨左右。不作业的时间以维护保养为主,但气站会储备一定量的液态气,以备不时之需。(记者龚萍)
【编辑:邓腊秀】
(作者:李永刚 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