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英雄基因,文化强市!连续3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军运会长江灯光秀知音号成城市新名片

时间:2020-12-17

经受住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考验,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掀起学习践行热潮,推动伟大抗疫精神在武汉落地生根;涌现一批汉派文艺精品,振兴武汉“戏码头”……“十三五”期间,武汉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真正使英雄气质成为源远流长的城市基因。


10月17日晚,民族歌剧《天使日记》在武汉琴台大剧院首演。记者许魏巍 摄

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获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

英雄城市跃上文明新高度

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武汉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复查测评成绩在省会、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八,获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英雄城市跃上文明新高度。

“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评选一次,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也是最具综合性、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2015年起,武汉已连续两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今年,是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大考之年,刚刚走出“风暴眼”的武汉,成功经受住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考验,再次擦亮“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

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小妹、武汉中学校长杨定成作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代表受邀出席会议。武汉地区有一批先进典型获评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

桂小妹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会场拍照留念。 桂小妹本人供图

“全会制订新规划,内容概括‘十四五’,群众点赞都说好,都鼓掌。”日前,蔡甸经济开发区龙王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举行“龙王庙人学全会”主题活动,社区志愿者表演的三句半《五中全会开新篇》句句接地气,引得现场居民拍手叫好。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个、文明实践所117个、文明实践站1713个。这些场所正在成为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7月,武汉还发布了《武汉市精神文明创建“十大行动”实施方案》。用“理想信念铸魂行动、市民素质提升行动、健康生活倡导行动、社区治理提质行动、城市环境美颜行动、窗口行业创优行动、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红色文化育人行动、立德树人推进行动、文明乡风涵育行动”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武汉正聚焦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双提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十大行动”,着力增强市民文明意识、规范市民文明行为、培育城市文明风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充分展现英雄城市的独特魅力和英雄人民的文明风采。

武汉人艺抗疫话剧《逆行》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11月21日、22日两天晚上,由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大型抗疫话剧《逆行》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生动再现了武汉人民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英雄壮举,唱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赞歌。

《逆行》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记者万建辉 摄

《逆行》全剧以武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刘宇先身患绝症仍坚持与病魔斗争抢救生命的“逆行”为主线,通过刘宇先及其老师江凌云以及外卖小哥陈汉生三家人在疫情中的情感纠葛,全景展现武汉人民的抗疫英雄事迹。通过“突如其来”“未雨绸缪”“抢救生命”“全民抗疫”“全国驰援”“迎接曙光”等震撼人心的戏剧情节,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绝不认输”的精神品格。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10月31日晚,作为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原创音乐剧《种在屋顶上的长春花》亮相第九届琴台音乐节。该剧由武汉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演出,讲述扶贫干部路瑶瑶和当地村委会副主任李春天,依靠全村党员干部的力量,将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世外桃源的故事。

“万里长江流千古,三镇托起英雄地……”9月12日,第八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在汤湖戏院拉开序幕。在经历了战疫、战汛的重重考验后,武汉这座戏韵悠长的“戏码头”再次鸣锣开唱,并在云端、线下同时绽放。

9月12日晚,第八届“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开幕式,在汤湖戏院举行。记者许魏巍 摄

经历疫情防控期间的暂别,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那天,武汉8家博物馆集体回归,限流预约开放。据了解,武汉市每十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居全国前列。

今年,武汉还成功举办第九届琴台音乐节、第七届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等。开展“武汉之夏”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系列阅读活动。我市《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分获第十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特别奖”和“精品奖”。

10月27日晚,第九届琴台音乐节在琴台音乐厅开幕。记者许魏巍 摄

“十三五”期间,武汉高质量完成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闭幕式演出任务。成功申办到2021年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主办权。全市景区(点)由2015年的119家增加至277家,增长率130%,A级旅游景区由2015年的21家增加至46家,增长率167%。长江灯光秀、《知音号》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

战疫青年甘如意华雨辰云课堂宣讲

感召青少年争做时代新人

武汉是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和决战决胜之地,是抗疫斗争的精神坐标,也是伟大抗疫精神产生的重要地区。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真正使英雄气质成为城市源远流长的基因。

“今天有幸聆听抗疫英雄们的报告,深感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许多平时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能在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平凡人书写着伟大事。”12月7日,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市委党校专场,聆听报告会后,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党支部书记冯玥感慨地说。

为更好激励和动员全市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我市组织成立了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团,遴选18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深入全市开展巡回报告。截至目前,报告团已走进全市各区及战线、高校开展了29场巡回报告,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超过2万人次现场聆听,数千万网友线上观看。

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 记者史伟 摄

11月3日,武汉出版集团组织编写的图书《英雄城记》在汉首发。该书收录了疫情防控期间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建设者、保供人员、志愿者等173位作者的173篇日记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展现了从1月23日上午10时封城到4月8日0时解封这76天里,武汉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疫情万众一心、守望相助的共同记忆。

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教育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我市组建“战疫青年说”宣讲团,组织全国第一档以抗疫为主要内容,面向青少年的电视节目“同上一堂思政课——战疫青年说”宣讲活动。甘如意、华雨辰等宣讲团的17名成员用云课堂的方式分享战疫故事,生动展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形象,感召更多青年学生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目前,武汉正在开展“平凡中的伟大——我身边的抗疫英雄故事”主题作品征集活动等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发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掀起学习践行热潮,推动伟大抗疫精神在武汉落地生根。

(记者胡雪璇 通讯员陈丽)


“90后”志愿者邵剑昭:

评上抗疫先进个人 送菜送药仍是日常

志愿服务常态化,志愿服务不断线。12月12日,在获得“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3个多月后,江岸区百步亭悦秀苑社区“90后”志愿者邵剑昭照例提着一袋子蔬菜来到208栋,探望在此居住的八旬独居老人渝奶奶。

距离获得“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已经过去了3个多月,邵剑昭牢记着这份荣光,依旧活跃在社区里弄之间。 记者何晓刚 摄

“是小邵吧,小邵又给我送东西来了。”每次一听到敲门声,渝奶奶就知道是他来送菜了。渝奶奶老伴去世多年,平日里就是邵剑昭的结对关爱对象,买米买菜、充煤气、维修电器,老人家里有什么事儿都会找他。

“她把我当自己孙子,很信任,我也把老人当亲人。”疫情防控期间,邵剑昭每天都会和社区老人通电话,除了询问身体状况,还会问老人们的生活需求,及时将菜品、药品等配送到家。有时候老人在电话里说不清楚,他就主动上门确认。

百步亭社区悦秀苑党总支书记田欢介绍,在小邵的带动下,社区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也积极发挥作用。疫情期间,这支服务队累计服务社区困难群体达5000多人次,构筑起社区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现在队员已增加到100多名,而且大部分都是参与过疫情防控的‘90后’志愿者。如今志愿服务精神已经融入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继续通过志愿服务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增温加热。”

微信群里,大家争先认领“包片区”的志愿服务,清扫社区、站岗值守、关爱空巢老人、团购物资的任务分配几乎“秒空”,“红马甲”的身影遍布小区各个角落;主题党日活动中,大家集思广益创新形式,办讲座、演节目、发手册,制作短视频、H5产品,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编写成朗朗上口的快板,以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

“在百步亭,居民经常说的一句话叫‘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为了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我们拧成一股绳,付出了很多。现在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习惯,这股英雄气质也成为了城市基因。”刚刚获评第四届武汉市文明市民候选人的邵剑昭深有感触地说,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力军,今后还将不断做大“志愿圈”,建设群众身边“带不走”的服务队,擦亮英雄城市的底色,让文明实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记者汪甦)


“摆渡人”祝恒:

把抗疫经验写进毕业论文

“参与了这场战疫,我体会到一种挺身而出的成长,把对这段特殊经历的所思所想写进毕业论文,我觉得特别有意义。”12月12日,“95后”志愿者、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祝恒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结合自身专业,她的毕业论文选择对社区防疫规划进行探究。

“95后”志愿者、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祝恒把参与战疫的所思所想写进毕业论文。

祝恒介绍,社区承担了生活物资兜底和患者送医的分工,在疫情防控期间,应提供结构明晰、分区合理、设施布局均匀的社区环境,以缩短志愿者代购药品、食品的距离,增大社区服务站便捷服务人群数量,提升防疫站点的空间品质,达到建设“韧性社区”进行常态化防控。论文中,她还引用了武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社区周边步行15分钟范围内,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最基层、最末端。我在社区做志愿者一个多月,有深切的实战经验。这项工作与居民生命密切相关,每当居民发给我‘求助’‘拜托’这些字眼时,我的心都是紧的。”疫情防控期间,放假回家的她加入所在的张家墩社区买药小组。为了方便找药,她和社区工作人员跑遍了街道范围内的五六十个药店,将药店店长拉进微信群里沟通。

遇到深夜救助,她制定两套方案:一是马上网上联系,给各个药店店长留言问询,同时也将药品信息发送到志愿者群里,发动大家一起寻药;二是安抚居民情绪,了解患者病情危急程度,是否需要社区安排车辆就医,或是通过网络平台在线问诊。“安顿好求助居民后,已经凌晨两三点了,我悬着的心才落地。”祝恒说,那一刻,她懂得了“摆渡人”这3个字的含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疫情中的志愿服务彰显了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成为城市的文明程度、社会温度、市民精神高度的生动体现。“现在,我们的志愿者群仍未解散,只要有需要帮助的,群里一呼就有人应。”祝恒也把抗疫精神带回学校,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前不久获得了第十五届“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一个志愿者的力量也许很小,但是个人的力量汇聚成河,就让我们这新时代展现出磅礴的伟力。”(记者汪甦)



马拉松业余爱好者梁羿:

家门口体验“零差评”汉马赛道

家住东湖之滨的梁羿是洪山区教育局信息技术中心的教研员,2015年底她被身边热爱跑步的朋友感染,成为一名业余跑步爱好者。

洪山区教育局信息技术中心教研员梁羿是一名业余跑步爱好者,2019年跑完汉马全程。

2016年4月,首届武汉马拉松赛成功举办。梁羿作为初跑者,羡慕地看着跑团的伙伴出征,萌发了跑完汉马全程赛的想法。听说没有全马成绩,中签概率很低,从此梁羿增加跑量,从小赛事开始尝试,多次体验武汉举办的半马比赛。随着体能增强及经验的积累,她开始挑战全马,4年分别完成了黄石、咸宁、荆州、无锡等地的全程马拉松,每次完赛后她都把奖牌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可家门口的汉马奖牌啥时能拿到?她盼望着早日在武汉关到欢乐谷的赛道上酣畅淋漓地跑上一程。

汉马赛事越办越成熟并升级为国内金牌赛事,报名人数突破国内马拉松最高纪录。为能中签,梁羿多次报名参加直通汉马的女子半马比赛,但都没能梦想成真。

2019年,就在武汉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前夕,梁羿终于如愿。4月14日早晨5时,梁羿就乘坐地铁2号线和跑友从光谷直奔江汉路,天虽没亮,但地铁口的志愿者已各就各位,跑友们身着鲜亮的参赛服汇集到起点热身。

“啪!”随着发令枪响,梁羿顿时淹没在欢乐的海洋。组委会精心设计的路线涵盖了武汉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平日无暇驻足留意的街道、建筑,那天都尽收眼底,“边跑边欣赏家乡的一街一景,我感到特别亲切”。

一路欢快来到东湖绿道,此时已跑过30公里,梁羿感到身体开始进入最苦最难的“撞墙期”,体能急速下降需要补充能量。来到补给点,她看到蛋挞、水果、能量胶、饮料、盐丸一应俱全,心里顿时踏实了,“我只是马拉松业余爱好者,配速较慢,那次就怕后半程和我曾经参加的其他赛事那样,存在补给点物资不足问题。看来汉马‘零差评’的口碑不是吹的,那天志愿者不仅把水杯递到我手中,水果全部切好,就连能量胶也提前撕开,这贴心的超五星服务堪称完美”。

距离终点越近,梁羿越能感受到加油助威的节奏,她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终于在全程42.195公里的汉马赛道圆满画上句号,“美好的体验让我骄傲,家门口的汉马真的很完美!”(记者黄征)


武汉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胡榴明:

新房老屋和谐共生留住城市的根

武汉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专家、作家胡榴明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武汉的老房子、老街巷充满感情。她当过工人,做过老师,43岁那年成为一名自由作家。

武汉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专家、作家胡榴明。记者黄征 摄

十几年前,胡榴明将写作视角锁定为武汉历史建筑,迄今已出版4部有关武汉城市历史文化的书籍,“‘十三五’期间,我感受最深的是从政府到老百姓,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历史建筑和老街巷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

1950年出生的胡榴明,在汉口的江汉路、胜利街、自治街一带生活了30多年,交通路上的书店、江汉路的烟火气,都成为她美好的记忆。受父亲胡天风影响,她从小饱读诗书,“我也算是家学传承,自学成才,我对武汉的喜怒哀乐都写进了书中”。

2003年,经老作家周翼南推荐,胡榴明接下《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的写作任务,在前期研究中,她发现自己上幼儿园的那幢老建筑也是一个老公馆,“可惜,它在上世纪90年代被拆毁了。那时候被拆毁的老房子、老里分不乏一些经典建筑,令人惋惜,它们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复制”。

让胡榴明感到欣慰的是,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从政府到开发商,以及社会各界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她创作的《昙华林》一书出版后,武昌区组织读书会,邀请她给读者讲述昙华林的故事。江岸区多次邀请她参加城市规划专家论证会,她和其他文化名人对汉口青岛路片、黎黄陂路片等历史街区的改造、开发、保护建言献策。

2017年7月,胡榴明作为市民盟盟员撰写了《关于汉口青岛路片历史建筑保护开发的建议》,建议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审慎的态度,尊重现有的历史建筑”“摸清片区内建筑的历史和现状,组织各方专家审慎评定,决定取舍,有序保护开发”。很快,此建议得到市领导的批示肯定。

“这5年,武汉发展势头很好,新房子涌现出来很多,同时对老房子也保护有加,我对这些很欣慰,很高兴。新房子老房子都是城市的一分子,我们要如同对待自己的肌肤容颜一样对待城市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构成,点点滴滴把城市建设好,让大武汉越来越精致、精彩、漂亮!”胡榴明表示,武汉“十三五”期间,文化强市战略推进顺利,成果斐然,“这让我们对‘十四五’有了更高的期待,我们每个人都要加入进来,为之出力”。(记者黄征)

(本版统筹:刘功虎)

【编辑:张靖】

(作者:刘功虎 黄征 何晓刚 胡雪璇 汪甦 万建辉 许魏巍 史伟)

  • 上一篇:在汉山东企业超过500家,总投资近1600亿元,信义鲁商在汉高质量发展 合力推动武汉重振
  • 下一篇:早安武汉|开工!飞跨武汉主干道,快看看有没有方便你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