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地位”“第一动力”“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定位无比明确。报告提出,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发挥科教优势,提高创新策源能力,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武汉未来科技创新的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中国信科-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天线生产线上,工人们在争分夺秒装配元器件。记者高勇 摄
攻克“卡脖子”难题 铸造科技强国之重器
打造科技强国之重器。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共建湖北实验室,推进精密重力测量、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等设施建设,强化脉冲强磁场、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国家光电研究中心等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组建“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深化工业技术研究院改革;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在光电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支持首单首用。完善就地转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四权”改革,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各区(开发区)与高校院所常态化对接协作,支持首单首用,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
突出“高精尖” 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突出“高精尖”。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实施武汉黄鹤英才计划,打造“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引进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海外专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校友回汉”“学子留汉”。实施“校友回汉”“学子留汉”工程,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探索让各类人才尽展其长的有效机制。
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带。发挥“大学之城”创新优势,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构建“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技术升级”产业创新联合体,支持高校院所与武汉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融通创新,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解决后顾之忧。着力解决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问题,营造暖心安心的良好环境。
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全城通办、跨市通办;落实企业开办“210”标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行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营商环境投诉、处置、回应机制。
举办高科技峰会。推动“双创”向纵深发展,支持举办各类高端科技创新峰会、科技创新文化周和国际学术论坛,推动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赋能会展经济。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进一步提升现有场馆及配套设施能力,推进天河国际会展中心建设,举办展会800场左右;加快建设世界设计之都,拓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等优势行业市场。
打造15分钟生活圈。大力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业,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商业生活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整理:记者李煦 肖畅 秦孟婷 统筹:肖畅)
【编辑:张靖】
(作者:李煦 肖畅 秦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