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是创业史更是汉口志 小说《汉口老通城曾家》首发

时间:2017-04-10

  “不到老通城,不算到汉口。”这样一句老话道出了位于中山大道一家餐馆——老通城的知名度。百多年过去,中山大道展露新颜,一部百万字的小说《汉口老通城曾家》也于昨天在中山大道新开业的新华书店首发。

  小说作者曾宪德是老通城创始人曾厚诚的长孙,小说分为三部,以曾家兄弟二人1905年从汉阳农村到汉口打工为线索,讲述了他们从做苦力、挑着汤圆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到后来发展到在吉庆街开饮食店的经历,还浓墨重彩地写了1938年武汉沦陷前,老通城创始人参与救亡运动的经历。小说里还配了许多珍贵历史照片,有些是第一次面世。

  参加首发式的学者认为这部小说重新建立了武汉城市形象史,填补了和武汉老字号相关的长篇纪实小说的空白。(记者钟磬如 通讯员徐建文)

  读《汉口老通城曾家》,了解曾家故事,学做“老通城”豆皮

  昨天也是位于中山大道的老通城酒楼重新开业迎宾的日子,市民想吃上一碗正宗老通城豆皮,得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曾宪德说,老通城酒楼的经营规模曾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顶峰,这部小说的创作诞生,和老通城酒楼分不开。

  曾家在1955年就把“老通城”交给国家转为国营,曾宪德再次与老通城发生关联是在1989年。当时武汉市音乐家协会主办了一场“回忆保卫大武汉歌咏活动”,地点就选在了老通城。“1938年,我的父亲曾和冼星海、洪深带领的上海救亡演剧队一起组织教唱、歌咏宣传,著名诗人曾卓在歌咏纪念活动上得知了老通城的创业、救亡、再生故事,鼓励我把父辈的经历写下来。”

  于是,曾宪德当年写的一篇《老通城和我的家》发表在了《武汉春秋》上。时光又过了十几年,2006年长江隧道开工时,位于大智路的老通城面临拆迁,当时《长江日报》编辑罗时汉采访曾宪德,鼓励他动笔写下老通城的故事。

  曾宪德最开始尝试写回忆录,“可惜父辈的事我了解的不够全,加之回忆录必然涉及不少当事人的生活,不太适合公开,而小说则是不错的载体。”

  虽有不少文学提炼,不过曾家人物关系基本做到了完整呈现,“书中出现的曾家人名,我都是从现实人物人名中取一个字。比如书中主人公曾广诚的原型就是我爷爷曾厚诚。”曾宪德笑称,虽然三镇街头到处有豆皮,但“老通城”豆皮还是最好吃的,“正宗老通城三鲜豆皮的秘方和制作过程,我在书中都有呈现。”记者钟磬如

(责任编辑:余凌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武汉晚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罗田乡村公路在全省率先整体裂变探密
  • 下一篇:锻造"铁拳头" 驻鄂武警水电七支队举行冬季野营拉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