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种养新模式提升效益 "中国农谷"荆门涌现万元田

时间:2017-04-10

  “中国农谷”荆门,连续8年农民收入水平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武汉市。

  在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背景下,保证农民增收与修复农业生态两大问题如何平衡?我们随省农业厅调研组前往荆门寻找答案。

  时值初冬,掇刀区双碑循环产业园的工厂化育苗大棚里,却是满目春色,托盘里嫩绿的秧苗透着勃勃生机。“这是生菜秧苗,再过几天可移栽到大田种植,正好抢占元旦、春节市场。”产业园负责人罗光伍介绍。

  一旁的蔬菜基地,工人们正在为超市配菜,都是些冬季热销的养生蔬菜,如紫背天葵、芹菜等。罗光伍说:“一亩地纯收入过万元,不成问题。”

  人多地少,如何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荆门人不是简单的“压粮改经”,而是模式改良。最早在钟祥柴湖、文集,掇刀区团林铺镇等地,“菜—苞(玉米)—菜”、“香稻嘉鱼”、“猪—沼—菜”等模式在民间兴起。

  市农业部门总结提炼民间智慧,结合新技术,推出间作套种、稻田综合种养、循环农业三个方面的10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编制技术规程,向全市推广。综合种养,一田多收,一批“吨粮田”、“万元田”涌现。去年,全市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应用面积达50万亩,亩均增收约500元,共增收2.5亿元。

  一手抓高产高效,一手抓农田生态。荆门通过绿色生产、有机投入,恢复农田生物多样性。

  漳河新区双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机稻基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在稻田放养鸭子、鱼虾,利用太阳能杀虫灯、黄板纸防治病虫害。

  绿色防控技术下田,换来的是更高的产出,双福生态农业2500亩有机稻核心种植基地,年产有机稻225万斤,相比种普通稻增收500余万元。“生态农业,讲究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基地负责人说。

  据农业部门统计,去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创历史,而农药、化肥用量分别下降了6.8%、6.3%。

  与此同时,荆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农业生产正大步迈向机械化、设施化、规模化。去年,该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6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位居全省首位。全市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栽插大田面积83.6万亩,每亩节水省工折算减少投入约120元,共节本增效约1亿元。

  产品过硬,还需“产业名片”。荆门市巧打富硒、长寿、生态三张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实力。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强势崛起,形成了彭墩长寿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屈家岭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京山生态食品加工产业园、沙洋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249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4:1,大大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记者 胡琼瑶 徐思弘 通讯员 王学军)

(责任编辑: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武汉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三金潭至幸福大道段贯通
  • 下一篇:宜昌“世界第一缸”盖过美国同行 七八人才能环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