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姗姗老师辅导学生情景。通讯员 冯平均 摄。
她,出生在荆楚富地荆州,23岁那年却来到离家300多里的贫困山区——鄂西北边陲的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工作。
她,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毕业,高校和大城市都当作香饽饽的专业人才,却选择了到乡村教书,成为丹江口市唯一一位研究生教师。
她,六年支教期已满,可以回到城市工作,却依然留在农村,扎根农村。
她就是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教师杨姗姗。
六年前,她坚定选择
那是2011年的一个风清气爽的秋日,一个极平常的日子。杨姗姗却面临着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是到从来没去过、离家特别远的农村工作,还是留在省会大武汉上班。面对这一难题。耳边有两个声音在反复回想。爸爸说:“呆在大城市吧!有高工资、有清闲……”。男朋友说:“是有点远,但你已经考上了。说明那地方很看重你。你善良文静,孩子们一定会让你的人生充满快乐。”就这样,杨姗姗选择了孩子们、让人生充满快乐的农村工作,她来到了做梦都梦到过的习家店镇。
面对陌生的环境,她如期开始了陌生第一节课。面对天真的孩子。她用最慢的英语口语和最简单的肢体语言,开始讲授新课。没人应声。她用普通话提问,没有学生举手。她让学生自学,更没有学生起来。就这样一节课上完。教研组长尚长波说,“你不了解这里的学生。”老教师安良华说,她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听到这些她哭了。哭了个稀里哗啦。
“选择来习家店就是选择了起早贪黑、苦口婆心。是的,我没当逃兵!因为我不想当逃兵。在哪儿都是教书。既然选择了来到这片土地。我就应该当好一个教师。为了我的教师梦,我更应该从这里出发。”杨姗姗心里对自己说。面对新环境,她重新出发了。
六年来,她走在让学生喜欢的小路上
“这里的老师很好,虽然他们的学历不高,但教学处理方法却让我非常佩服。我向他们请教,他们倾囊相授。”杨姗姗回忆自己的学习历程时这样说。
想起第一次与学生冯安亮的接触,她的脑海中便出现那曾经的一幕。“先喝杯水吧!”面对站在自己面前的冯安亮,杨姗姗没有先批评他课堂上不听讲,只顾自己玩,不写作业,搞的其他学生学不成,她制止他,他竟然将英语书扔到垃圾桶里的行为。她想他捣蛋行为一定有原因。所以给孩子倒了杯水,让他平静下来后进一步交流。
正是因为她发自内心的爱心行动,让孩子认识到老师的关爱、自己的无知。他服了,他告诉了老师自己的家境。父母不在家,无人管,渐渐养成了懒散的坏习气后……于是杨姗姗用了一个星期时间指导他,让他在办公室写作业。后来他真的发生了变化。听讲、听话、也懂事了。从他那里杨姗姗也知道了农村孩子缺的是关爱不是批评的道理。从此杨老师的办公桌上,只要上班,桌上便多了一个杯子。那杯子只要有学生来,杨老师便先为他们准备了一杯暖心的开水。这一到,不知不觉,六年了。六年间,她慢慢被学生称呼成“开水老师”。
杨老师呢,在接受这一现实的基础上,从关爱出发。尽量给学生更多爱心。更多辅导。尽量让这爱心像有源泉的泉水一样,涓涓长流。课堂不行就放在课外。“多花点时间没什么。教书嘛,在哪儿教都行,只要学生喜欢你就够了。”所以私底下,同事们总叫她“水杯老师”。
“新人总是需要磨练的。现在的我,已经记不得在从县城到学校这趟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过了多少次,似乎也渐渐淡忘了最初晕车、水土不服、方言听不懂这些困难,也慢慢开始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这几年由于国家的支持,学校发展很快 。学生的素质一年比一年好。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便是一个师者面对镜头所说的平凡之语。
六年时,爱心浇灌的山花烂漫开来
是的,她也有愧疚。为了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她把不到4个月的宝宝留在家里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每周只能尽到两天当母亲的责任。而每周日下午返校就是我最煎熬的时刻——一方面希望孩子不要哭闹,自己可以安心上班,另一方面又期盼他可以更黏她一些。等到孩子再大些,每周的亲子绘画时间她总是缺席时,她的心里满满的都是对孩子的愧疚。
同时,每个学期开学时踏上去300里外的客车。学期结束才能回家,一年往返4次。六年将近10000里行程。只能在假期依偎在父母膝下尽孝时,心里满满的是对父母的愧疚。
然而,六年,不经意间,她看到“山花”在校园开了:一次次上学放学路上学生们的笑脸和问候;运动会上她跑完接力赛后,孩子们围过来,递给她的橘子和搬到她脚边的凳子;集体活动时坐在后排的女生悄悄和前面的女孩坐到一起,腾出一个凳子对她说,“老师你坐!”等等这些都让她感动收获多多。
不仅如此,“山花”在校外也开了。她带的第一届学生在2014年6月的中考中取得了英语单科年级第一的好成绩!2015年6月和12月她先后两次参加丹江口市教研室举办的课改展示课和优质课竞赛并分别获得一等奖。2016年杨姗姗被全镇人民选为丹江口市人大代表。所有这些都让她觉得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六年后,她还在这里
6年支教期满,按照当时招聘合同,她可以回城里(现安家在丹江口城区)任教,家里人也劝她回来,她却说:“我喜欢那个地方,喜欢那里的孩子!”就这样,她选择了继续留在农村。
一个人的青春有多少个6年,她克服个人和家庭上的种种困难献身农村的教育事业,只希望为农村的孩子们指引一条走出农村、走出大山的路,让他们看到外面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为的是他们将来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外,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因为生活的艰辛,她曾犹豫过是否离开;因为孩子们的渴望,她坚定了留下的信念。杨姗姗,一个正牌研究生毕业的“金凤凰”扎根在了农村教育,用自己辛苦的付出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用自己的情怀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走出大山。(通讯员张富涛、冯平均)
(编辑 毛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