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南新闻

观潮的螃蟹丨累计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290多个第一,株洲凭什么?

时间:2021-05-20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颜洪 株洲报道

悠悠湘江穿城而过,留下几多动人的故事,诉说着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图片

株洲动力谷。

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曾把中国重载牵引推向世界第一,连续9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成功跻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这里,就是有“动力之都”称号的株洲。

创新是与生俱来的标签

观潮君注意到,在共和国工业发展的历史上,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株洲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图片

株洲智轨。

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第一块8英寸IGBT芯片都诞生在这里——镌刻在株洲大地上的共和国工业史上的全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可以列出290多个,向人们展示着株洲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

株洲的创新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在。近六年,株洲创造了11项世界领先技术和91项全国领先技术,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奖126项,拥有“中国电力机车之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中国包谷”等标志性名片;在清水塘261家工业企业关停退出之后,依靠创新改革,全市经济仍然“换挡不换速”。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对湖南赋予了“三高四新”新使命。在总书记参观的湖南自主创新成果展上,代表全省最杰出的5项重大创新成果中,就有“3项半”由株洲创造。

今年初,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中,湖南省有长沙、株洲、衡阳三座城市入围,株洲排名湖南第二。

创新,记录着的株洲的发展与历史,也承载着城市的灵魂和精神。

务实举措让创新之路行稳致远

图片

智能化生产。

数据是最好的诉说者,通过2020年株洲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表现,我们可以一睹株洲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果: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3.8%,均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842.4亿元,实现增加值873.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7%和13.8%;高新技术企业726家,数量居全省第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7.55件,超过全省平均值两倍;技术合同交易额150.8亿元,实现翻倍增长……

拥有良好创新基础的株洲,一直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阔步挺进。

2018年4月,国家科技部发布《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函》(国科函创〔2018〕59号)文件,支持株洲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

当年9月,株洲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株洲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针对株洲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工作方案中提出了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对社会民生发展的支撑、创新政策体系和治理架构5项一级指标,以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占地区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公共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等核心指标组成的28项二级指标。

此外,方案中还提出了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开放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型经济格局全面形成、社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蔚然成风、建成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国家级创新中心和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国动力谷”的6项总体建设工作目标。

创建以来,株洲市始终围绕创建目标和要求,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创新、创新人才培育、知识产权示范、特色园区建设、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推进、开放协同创新、民生科技引领、创新文化推广十项重点工作,强化组织、资金、政策保障,形成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协调发展局面。

目前,工作方案中提出的28项指标已完成26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总体完成率为93%,6项总体建设工作目标也得到了很好地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创新环境优化,创新已成为引领株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打造支撑创新的完整体系

图片

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

创新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需要一个支持创新生长、繁茂的体系呵护。

株洲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

为促进创新平台形成体系,打通创新的“任督二脉”,株洲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先后获批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市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达538家,其中国家级47家、省级257家。

与此同时,株洲还推进大中型企业的4000台/套大型科研设备开放共享,与工信部7所军工高校合作建立“南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科技开发院共建“株洲创新孵化基地”;成立全国唯一的功率半导体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8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建立了与美国加州“硅谷”、西雅图“云谷”及德国“碳纤维谷”“四谷”联动机制,开展招才引智、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等国际合作。

图片

2020年株洲市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平台需要人才,创新需要人才,为了引聚人才,株洲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深入实施“人才新政30条”,在全省率先实施人才托举工程。

株洲同时还组建了规模10亿元的“仟里马”“梧桐树”基金,支持创新团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股权投资。2020年新引进科技创新人才321人,累计评选市级领军人才171名,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331名,组建1209人的科技专家服务团,中国动力谷产业专家智库800余人。株洲成为了中组部在湖南唯一的人才工作联系点,创新人才工作模式被评为优秀案例。

有了平台,有了人才,便会产生科技成果,而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关键一跃。

为此,株洲在全省地市州率先出台了《株洲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在全市持续开展“外学海尔、内学宏达”主题活动,组织600多家科技型企业开展案例式教学。连续三年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先后与清华、中科院、哈工大、中南大学以及全国各地企业、园区对接,促成时代华先、德智新材等535个项目落户。开通了全国第一家市州股权交易分所,全力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开展股权融资,2家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近三年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成果转化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40亿元,新注册企业116家,达产后将新增产值500亿元。

创新最大的后顾之忧,是产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为此,株洲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格局,在全省率先将12330知识产权维权热线与举报投诉热线整合到市场监管统一公益电话“12315”,在株洲市民中心建立中国(株洲)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辟“一站式”服务窗口。

创新体系的构建,势必引发澎湃动能。目前,株洲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65%。在科技创新助力下,株洲十大产业占工业比重已经提升至78%,轨道交通和服饰产业成为千亿产业集群,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集聚明显加快,2020年分别增长618%、22.7%、28%。株洲科技工作连续3年获得省政府激励表彰。

创新创新,永创永新。创新最大的动力,来自对现状的永不满足,来自对未来的永怀期许。

5月5日,在与企业家座谈时,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强调,要进一步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聚焦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集群,聚焦主机和终端优势,把长板拉长、把优势做优。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勉励广大企业家,进一步加强企业合作,全面加强产业链建设,携手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向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发起最后冲刺。”对于未来,株洲有更多的期许,有更多的努力,也必将有更多关于创新的奇迹呈现于世人。

38ad01ec505e4fd580437a5e0a0d07b9.jpg


  • 上一篇:连续降雨致S330下湾铁路桥积水严重 湘乡交通部门紧急应对
  • 下一篇:小屋场 聚民心 雁峰区政协列出“急难愁盼问题”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