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但对于有些人,我们却始终希望能够出现奇迹。
就如同一些网友留言称,“从未如此期待过谣言,多么希望能够再辟谣一次。”
当载着袁老灵柩的车驶出湘雅医院时,医院门口早已铺满吊唁的鲜花,还有成捆的稻穗与麦穗。
老人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大批市民便自发涌向湘雅医院,有拄着拐杖的老者,有抱着孩子的母亲,有快递小哥,还有专程从深圳赶来的年轻人……他们高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从长沙芙蓉路营盘路,市民鸣笛送别。
即便根据袁隆平院士葬礼从简的生前遗愿,治丧办公室做出了特殊安排,设立了网上吊唁厅,但自发冒雨前往殡仪馆吊唁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就像臧克家诗中所说,“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斯人已逝,功勋永存。
巨星袁隆平
2020年秋天,衡南县云集镇示范的第三代杂交晚稻测产,年已九旬的袁老,再次向水稻高产潜力发起了冲锋。
周年亩产稻谷突破1500公斤,达到1530.76公斤!此时的袁老已经有些耳背,当听清楚了结果超出预期时,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而在一天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说,“我的脑瓜子还可以,还要从‘九零后’一直工作到‘百零后’。”
1961年的一天,安江农校的一块试验田里,正在选种的袁隆平发现有一株稻“鹤立鸡群”,穗子比普通稻穗要大许多。欣喜的袁老待其成熟后小心翼翼收下种子。那是他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稻。水稻是雌雄同花,没有杂交优势,传统遗传学理论早有定论。可袁隆平相信自己的眼睛!
此后两年里,他冒着炎炎酷暑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也就是杂交水稻的母本。
1966年,袁隆平写下《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杂交稻版图中的领先位置。
1981年,获得了国家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2000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
此外,袁老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随着杂交稻的产量不断攀升,中国人的饭碗也越端越稳。但老人仍旧每天踱步在稻田边,冲刺更高的产量、希冀有更多的粮食。
有人说,他是当世神农,是“米菩萨”,曾有人劝他“隐退”,也有人认为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了,但他却始终不愿离开他的试验田。
老人家倔强得很:“我这辈子最大的追求,就是所有人都能吃饱肚子,我还没痴呆,退休是不可能的。”
他还说:“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要是不跳,早晚落在后头。退一步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
什么是巨星,像袁老这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解决人类饥饿问题,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上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巨星。
惊闻袁隆平院士逝世后,钟南山院士团队写下了这样的悼文:“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国士无双。感念与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伟大人物处于同一时空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个世界的星空因你们而璀璨。”
星空因有您而璀璨。
1996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后被命名为“袁隆平星”(8117 Yuanlongping)。
如今,袁老将在天上永远地观照着这片他为之奋斗、为之付出、为之鞠躬尽瘁的大地。
我们愿意相信,袁老一定是化作了那颗早已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星辰,以另一种形式守护着他挚爱的人间。
偶像袁隆平
据报道,送别袁老的第一天,悼念者买光了长沙城的菊花。
一对9岁的兄妹,带着一张彩笔画,排在明阳山殡仪馆前的队伍里。画上画着哥哥敬礼的样子,写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许多外地网友下订单,托人敬献鲜花。5月22日傍晚时分,长沙市的黄菊、白菊、百合、满天星开始陆续断货。
在悼念现场,一封封遥寄着哀思的信,不禁让人泪目。
袁老是何时“出道”为偶像的?
不由得让人想起了2019年9月湖南农业大学的开学典礼上的大型追星现场。
不少农大学生兴奋地表示:“终于见到袁爷爷,人生圆满”“追星成功!”“这才是最亮的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当日的开学典礼上,袁老发表了题为《做躬行实践 厚积薄发的新时代青年》的讲话,在讲话中袁老再次提到了自己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
他告诫学生要躬行实践、厚积薄发,要做“有心人”,随时注意捕捉思想的火花。
似乎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年轻人心中的明星渐渐从歌星影星变成了那些真正的中华脊梁。其实,袁老已是几代人的偶像。
袁老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而他,在为中华民族培育良种的同时,何尝不是将自己也化为了一粒种子。
很多人惊讶地发现,在前往吊唁的人群中,最多的竟然是年轻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或许并未经历过那个年代中国人对于一日三餐的艰难,但这不妨碍袁老成为他们心中最崇拜的偶像。
我们坚信,袁老化作的这粒种子,已经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大地上,在蓬勃向前的时代之心里,发出了精神之芽。
我们坚信,袁老所留下的信仰之花,在我们第二个百年征程里必将成为最美丽的风景,妆点出这个伟大民族更加绚丽的未来。
网红袁隆平
“我好像和您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中,在饭桌上,在人间里”。这是一位网友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的留言,也是我们很多人对袁老最真实的印象。
袁老离我们很远,在科学的高峰上,用悲悯世间的大爱温暖我们,身影伟岸而光辉。
袁老离我们也很近,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有一个不同的科学家袁隆平,但却有着一个相同的袁爷爷,他是那样可爱、那样慈祥。
他会“得意”地告诉记者,自己上下班不会按规矩打卡,就连以前老师给他的评语,都是“特长自由、爱好散漫。”
他会定期去家附近的理发店理发,偶尔还会跟老板开玩笑。
在视察稻田时,看到田间的鸭子,他会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地学鸭“嘎嘎嘎”地叫!
在去北京领共和国功勋奖时,向来不修边幅、爱自由的他,一大清早就开始做准备,穿上西装,打上领带,顺便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有多帅。
他会打排球、跳踢踏舞,小提琴还拉得很好,讲起话来幽默风趣,一不小心就成了“90后梗王”,成为自带流量的超级网红。
他带给了我们温暖、欢乐、鼓舞和感动。他对梦想的执着,对科学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坦然,让无数年轻人,找寻到了梦想的价值,展望到了人生的精彩,标定下了奋斗的方向。
一株杂交水稻不但填饱了我们的肚子,也滋养了我们的精神。
他是“网红”,但他创造的从来不仅仅是流量,而是流行。
让有梦想的生活、对科学的追求,以及对家国的热爱、对社会的奉献,正成为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一种时尚。
一位网友给袁老的挽联里写道:
着布衣,下泥田,毕生穷究粮稻,情系农桑,心怀天下
淡名利,废享乐,一世只问耕耘,魂萦华夏,功载千秋
袁老的离开,是生命旋律必然的归宿,终其一生,绝大多数时间能够与自己钟爱的水稻朝夕相伴,何尝不是一件幸事,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中国人不再饿肚子何尝不是一种满溢内心的获得。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评价: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今天,我们送别袁老,仰望星空,百感交集,祈愿那颗最亮的星,永远,永远。
相关链接:
致敬袁老①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精神永驻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