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还有两周左右的时间,全国各高校的招生章程陆续发布。今年各高校新增了哪些招生专业?招生政策有什么变化?本报记者为你一一梳理。
7所高校新增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今年共新增了37个本科专业,共有43所高校通过了新增专业的审批。据了解,这些都是根据国家战略发展设置的特色专业,绝大部分将于今年启动首次招生。
37个新增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九大门类,都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设的国家最紧缺专业。其中专业数量占比最多的是工学,其次为农学。
在工学专业中,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7所高校依托强势的学科基础,在今年招生专业中新增了密码科学与技术。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追寻和守护历史根脉,此次有关高校还新增了相关专业。
吉林大学新增的古文字学专业将在今年首次招生,纳入到本科“强基计划”招生试点。
为拔尖人才实行个性化培养
近年来,一批高水平大学在高考招生中,每年都会选拔一批优秀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将全面实施“北斗七星战略”,设置7个试验班进行招生,分别是计算机拔尖计划、空天力学拔尖计划、华罗庚数学拔尖计划、未来空天领军计划、医工交叉试验班、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和中法工程师学院,计划招生350人左右。
哈尔滨工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书院制、导师制、本硕博贯通、跨校区个性化培养的方式,考生可通过高考填报工科试验班(英才本硕博连读)专业志愿或入学后选拔等方式进入,预计招生规模为300人左右。其中,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永坦班三个特色班由院士领衔。
在今年的高考招生中,部分高校启动跨校联合培养新模式,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整合两校优质资源,培养具有跨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今年起,中国政法大学将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开展涉外法治人才法学班,计划招生15人。学生本科阶段主要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进行学习,第二学年集中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符合两校学位授予标准的,将授予联合学士学位。
国内的国际化教育需求增加
今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在今年高考招生中,更具“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不少高校的新亮点。
今年,华南理工大学被教育部和广东省列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试点,将把学校广州国际校区打造成全英文授课的校区。目前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等8个新工科专业,全部为前沿交叉学科。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通用工程学院从全球引进师资,采用全英文小班授课。本研一体化的培养,不仅在学期间,将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机会,本科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还将由学院推荐赴国际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或在学院及其他理工类前沿交叉学科方向继续深造。
链接
高考考生每天都要进行健康监测
5月24日,记者从湖南省教育考试院获悉,按照《湖南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疫情防控实施方案》文件有关要求,5月24日至6月6日,高考(含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和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考生须每日进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
社会考生从5月24日开始,由高考报名点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组织,考生可登录潇湘高考App或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综合信息平台(https://ks.hneao.cn),在“防疫健康登记”栏按要求如实填报本人身体健康状况等信息。出现身体异常情况的,考生应及时报告报名点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并进行相应的诊疗和排查。各报名点要通知提醒考生按时填报本人身体健康状况信息。
在校生从5月24日开始,设有高考报名点的学校负责对本报名点的在校生进行每日体温测量记录和健康状况监测,并按规定要求上报有关信息,出现身体异常情况的,要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并进行相应的诊疗和排查。异地报名的在校生健康监测办法与社会考生一致。
对于刻意隐瞒病情或者不如实报告发热史、旅行史和接触史的考生,以及在考试疫情防控中拒不配合的人员,将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传染病防治法》和《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