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在长沙下线。
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广域电磁勘探装备、海牛深海钻机,世界最长臂架泵车、世界最大直径盾构机……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湖南贡献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力量。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起点上,湖南更是上紧“发条”、开足“马力”,加速向科技创新高地驶进。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高质量发展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需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湖南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作出了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发展、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芙蓉人才行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七大计划”,编制《湖南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规划》,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打出了从战略到部署、再到行动的“组合拳”,赋能高质量发展。
从高性能碳纤维到硅基量子点激光器,从碳基生物等先进传感器件到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从第三代半导体到高端液压元器件……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涵盖基础研究、产业化应用等不同阶段,聚合清华大学等30余家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将有力破解湖南重点产业发展瓶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一根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在湖南被成功研制,它直径仅为头发丝的七分之一,历经上千摄氏度的高温仍可“坚如磐石”,在航空航天和高端制造领域需求迫切,被誉为新材料界的“黑色黄金”。
“过去,只有极少数发达国家掌握了这种制备技术,且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与禁运。”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叶崇介绍,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如今东映碳材已建起国内首条20吨/年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生产线。
“专班专人专项方案”推进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已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汇思光电首次实现量子点激光器国产商业化制备;楚微半导体完成新的设备更新,功率芯片产品合格率突破97%;中车时代半导体完成1200伏、3300伏高功率轨道交通及新能源汽车用碳化硅芯片样品研制。
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湖南率先在全国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揭榜挂帅”,发布重大民生、前沿科学“揭榜”项目8个。部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项目129项,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
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激活了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展现了高质量发展新作为。来自湖南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2%,高出GDP增速10.5个百分点。
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抢占制高点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是夯实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也是实现创新突破的加速器。
湖南立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将培育出适合不同盐碱地生态区种植的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水稻新品种,有助于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一年来,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在湖南加速布局。
长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将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应用,培育壮大智能产业集群;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和优势物种领域攻关,力争在5年内创制出100个以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材料、新品种;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将建立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起降系统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木本油料品质调控和定向高效转化基础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基础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走进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华智生物,种业研究人员正在对多个水稻样本DNA进行提取。通过样本提取检测分析,可将水稻中的优质基因筛选出来重新育种。
“随着水稻产量提升,消费者对于稻米的口感要求更高,通过特异基因的精准鉴定和深度挖掘,采用分子育种技术,可将优良食味基因植入高产品种中,使米饭的口感更好。”华智生物分子育种技术智创中心分子技术研究员李乐介绍,未来,更多的“湖南牌”种子将从这里越来越多走向非洲等市场。
加快平台建设,抢占技术“制高点”,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支撑。湖南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培育引进以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构建大学生、博士生后、青年英才、领军人才、院士团队等全链条的科技人才培育体系。截至2020年底,该省培育汇聚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518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27人。
多措并举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是关键一环。针对成果转化率偏低这一行业“通病”,一年来湖南举措频频。
推动资金、平台、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行企业研发奖补政策,预计今年全省兑现研发奖补资金将达8.58亿元,受惠的企业将达3360家;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达8631家,今年有望突破10000家;不断完善科技孵化体系,高标准打造孵化平台,目前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1家。
技术市场是成果转化的桥梁。湖南一方面大力培育技术市场,在全省建立了9个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分市场和4个工作站;另一方面推进技术认定机构的建立,今年建立了10个省一级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至8月,全省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11.85亿元,同比增长108.11%。
“我们要把成果转化的端口往前移,在最开始的研发阶段,就要瞄准产业需求,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科研攻关,这样科技成果的转化就一定会更快更实。同时,抓好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用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化资源,推进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成果转化平台体系的建设。”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说。
地方也在积极发力。如,长沙出台《长沙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长沙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进一步疏通堵点、难点,支持在长高校、科研院所等围绕长沙优势产业开展前沿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该市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签订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支持高校开展技术攻关、建设技术转移基地。
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20年至今,该校转化科技成果156件,科技成果运营金额近4亿元,11家科技型企业在湘注册落地。
其中,潘安练教授团队“红外薄膜技术”作价5798万元成立“湖南麓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5G光通信波分复用滤光片LWDM和DWDM填补国内空白;黄守道教授团队“变速恒频水力发电系统系列技术”作价4516万元成立“湖南中聚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湘建成两个示范工程。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金融这个重要的“助推器”。湖南出台了科技金融服务“18条措施”,助推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领域,让科技与金融结合得更紧密。启动了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政府承担70%-80%的风险,提升金融机构放贷信心,破解轻资产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自今年6月份启动实施以来,已有30多家科技型企业信贷申请近亿元,目前审核通过6000余万元。
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南开局良好、未来可期,信心无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