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有印记
过去的五年
应该到处是奋斗的轨迹
砥砺奋进这五年
全市组工人用忠诚干净担当
谱写了组织工作的实干华章
让我们通过一张张“答卷”
细数五年的成绩与担当
人才服务站成高质量发展“加油站”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近年来,宁远县紧紧围绕永州市委深化拓展人才强市战略,以人才服务站为桥梁,促进人才回归、资金回哺、项目回迁,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乡情,让聚才有广度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宁远外出能人近40万,遍布全球各地。围绕在外英才的聚拢回引,近年来,宁远县开始在北京、广州、深圳等人才集聚地建设人才服务站。坚持建设高标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实地调研人才服务站,加大投入提升站点人才容纳量,选派“双招双引”经验丰富的县直单位班子成员任站长,通过“每月一走访、每季一活动、半年一小结、全年一总结”工作制,推动工作站发挥作用。坚持建档全覆盖。多方联动,深入摸排,建立健全宁远籍在外人才信息库。对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和学习的宁远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创业者,分门别类建档立卡,并做到动态完善,常年常新。坚持互动常态化。紧抓春节、清明、中秋、国庆等重点时节,突出老专家、青年学子、高学历人才、知名企业家等重点人群,利用QQ群、微信群和“有乡情、故乡行”“乡贤回归、家乡振兴”“京津冀宁远同学会”等重点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交流互动,用“一封短信、一个电话、一段视频、一场直播、一次座谈”宣传产业政策、发布引才信息、增进乡情乡谊。
2021年9月,通过人才服务站牵线搭桥,宁远与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欧伊翔博士团队在京洽谈。
乡情聚才,乡味容才,宁远人才服务站已逐渐成为宁远籍在外人才的集散地、交流站、避风港。
“双创”,让合作有深度
高质量发展,人才是主力,“双创”是动力。
2020年9月,“女皇驾到”菊花深加工项目荣获“农行杯”第四届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初创组一等奖(左二)。
搭建“双创”平台。依托宁远工业园这个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地,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目标定位,打造台湾产业园、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园、光电智能终端产业园。目前,全县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4个,产学研基地5个,博士工作站7个,大学生实习基地18个,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引进创新项目。聚力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大力实施“5个10”、园区强基、产业强链工程,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7家,其中13家带来研发团队。今年9月,在北京人才服务站达成合作意向的高性能纳米材料产业化项目,将通过深振荡磁控溅射技术和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系统,在新型纳米材料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解决柔性硬质涂层、汽车、机加工、机械重工业等纳米涂层行业的“卡脖子”问题。在未来3年内进行纳米材料的批量化技术落地,预计实现年销售额近亿元的产业链。培育创业团队。通过广州人才服务站回引的康德佳林业科技公司,2018年成立博士工作站后,公司经创新驱动,荣获省级以上荣誉30余项,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林草创新企业”“国家级星创天地”“全国农村双创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荣誉6项,2人入选“湖湘青年英才”。回引的“大元社”人才团队,有学识有激情,尽职尽责扎根乡村,成为服务文化振兴的典范,今年6月获中央电视台重磅推介。
2021年6月,中央电视台推介宁远引导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做法。
创新人才的回乡,引领着创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宁远县专利申请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分别增长65.5%、153.4%;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5%。
用心,让服务有温度
人才,因乡情而聚,因事业而归,因服务而留。有心的服务,才能吸引有情的人才。
落实人才政策。出台“人才引进22条”“校地合作人才政策8条”“科技专家服务11条”,建立以规划为引领的“1+X”人才政策体系。2017年开始,将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增至1000万元,对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落户的创新创业团队最高提供600万元资助,对引进人才每月发放3000-5000元生活补贴,县内购房给予20万元补贴。三年共发放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贴1200多万元。关心人才发展。建立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县委书记带头走访慰问,及时帮助解决回乡人才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开辟“绿色通道”,对人才回乡创业的,在考察洽谈、立项报批、项目跟踪、落实政策等方面开展跟踪服务,形成从选址、建设、证照代办到项目建成后的有效闭环。同时,优先推荐回乡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和省“双创计划”等项目申报。优化人才环境。建成园林式院士专家楼、“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楼、酒店式“人才驿站”;及时总结回乡人才投身产业建设、民生事业、乡村振兴中的经验亮点,大力营造“人才回乡、创业回宁”的浓厚氛围。
宁远县“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楼。
近年来,宁远县先后吸引257名人才回乡创业,推动落户创办企业39家,回引资金34.9亿元,55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才力量”。